健康讲堂

药物与防晒那些事儿

文章来源:药学部 作者:李明 发布时间:2025-03-20 阅读次数:

 

近期张大爷颜面部,颈部不明原因的出现红色斑疹,伴瘙痒、灼热感,就诊于皮肤科门诊,经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得知张大爷2个月前确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目前正在服用吡非尼酮抗纤维化治疗,最近天气晴朗,张大爷经常出门晒太阳,导致皮肤裸露处出现皮疹,医生为张大爷诊断为日光性皮炎,开具了抗过敏的药和外用的药膏,并嘱咐他出门一定要注意防晒。

张大爷的情况是典型的药物光过敏反应,那么什么是药物光过敏反应?哪些药物可导致光过敏反应?如何预防药物光敏反应?发生药物光敏反应后,该怎么办?

一、什么是药物光过敏反应?

药物光过敏反应(又称药源性光敏反应)是指服用或局部使用某些药物后暴露于日光(主要为紫外线,包括波长为290~320nm的中波紫外线及波长为320~400nm的长波紫外线)下所引起的人体皮肤和黏膜的异常反应。根据发生机制,光过敏反应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

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的区别

项目

光毒性反应

光变态反应

发病率

首次接触能否发生

可能

不能

反应发生时间

一般首次用药后经日光及类似光源照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即可发生。

一般有2天左右潜伏期

反应发生部位

发病在面部、胸上V型区、四肢等暴露于光照的部位

皮疹除发生于曝光部位外,还可以迁延至非曝光部位。

发生机制

光敏感性药物在紫外线照射下释放能量,损伤皮肤细胞导致光毒性反应,类似于晒伤。

光敏感性药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致敏物质,再次接触药物后引起变态反应,类似于过敏。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过度晒伤样反应,可见水肿性红斑,严重者出现水疱,自觉有灼热感和刺痛感。除去光敏物及避光后,反应消退较快。

临床表现为湿疹样表现,可见红斑、丘疹、水疱或渗出,一般不留色素沉着,慢性损害可以使皮肤肥厚或苔藓化,部分可能发展成慢性、持久性光敏感性反应。

二、哪些药物可导致光过敏反应?

药物分类

常见药物

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司帕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四环素类:多西环素>地美环素>米诺环素

磺胺类:复方磺胺甲噁唑、柳氮磺吡啶、磺胺嘧啶

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灰黄霉素

其他类:氯霉素、盐酸小檗碱、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

非甾体类抗炎药

酮洛芬、吡罗昔康、吲哚美辛、塞来昔布

抗心律失常药

胺碘酮

镇静止吐药

异丙嗪

抗肺间质纤维化药

吡非尼酮

降压药

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地尔硫卓、尼莫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缬沙坦、氯沙坦

利尿药

呋塞米、氢氯噻嗪、吲达帕胺

降糖类药

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

降脂类药

非诺贝特、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抗肿瘤类药

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氟他胺

抗精神病类药

氯丙嗪、氟哌噻吨、奥氮平

抗抑郁类药

丙咪嗪、奋乃静、氟奋乃静

治疗痤疮药

A酸片、维A酸软膏、阿维A胶囊、阿帕达林凝胶

消化系统药物

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泮托拉唑

其他未列举的药物可以通过查看药品说明书来判断是否具有光过敏的不良反应。

三、如何预防药物光敏反应?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光过敏反应中的“光”,指的是太阳光,更准确的说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为不可见光,而家里的灯光大多是LED,为可见光,是不会产生光敏反应的,但是消毒用的紫外灯可能会引起光过敏反应。

预防药物光敏反应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1)在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是否可能导致光过敏反应。

2) 1天服用1次的光敏性药物若非必须早上服用,可以选择在晚上服用,以减少可能发生的光过敏反应。

3)在服用易致光敏反应的药物期间,尽量减少在日光下活动的时间,外出时需做好必要的防晒措施:例如撑太阳伞、戴遮阳帽、涂抹有防UVA特性或标有PA标识的防晒产品等。

四、发生药物光敏反应后,该怎么办?

如果发生了疑似光敏反应的症状,需要在咨询医生或药师后及时停用可疑药品,轻症者可局部冷敷、涂抹润肤剂进行对症治疗,比较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过敏药物和外用激素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