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科手术中,手术器械是医生的“第二双手”,直接接触患者的组织、血液和体液。这些器械若处理不当,轻则导致术后感染,重则可能传播乙肝、HIV甚至朊病毒等致命病原体。因此,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是医疗安全的核心环节,也是每位患者生命健康的隐形防线。
第一步:彻底清洗——消灭污染的“第一战场”
清洗是器械处理的基础,90%以上的感染风险可通过彻底清洗消除。
(一)手工预清洗:术后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器械表面血渍,防止血液干涸后形成生物膜(细菌的“保护罩”)。
(二)酶解浸泡:将器械完全浸泡于含多酶清洗剂的溶液中,分解蛋白质、脂肪等有机残留物。
(三)机械清洗:使用超声清洗机(高频震动)和全自动喷淋清洗机,深入器械关节、齿槽等手工难以触及的缝隙。
常见误区:
❌ “看不见污渍就是干净了” → 需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检测残留有机物。
❌ “直接高温灭菌省事” → 未清洗的器械在高温下会固化蛋白质,形成灭菌盲区。
第二步:科学消毒——阻断微生物传播链
消毒的目标是杀灭器械上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风险。常用方法包括:
(一)化学消毒:含氯消毒剂(适用于耐腐蚀器械)、过氧乙酸(对结核杆菌有效)、75%乙醇(表面擦拭)。
(二)热力消毒:湿热消毒(90℃以上,持续5分钟)可灭活大多数细菌和病毒。
关键点:
消毒≠灭菌!消毒后器械仍可能存在芽孢等顽固微生物,仅适用于非侵入性器械(如换药盘)。
内镜等精密器械需专用消毒剂,避免腐蚀损伤。
第三步:终极灭菌——打造“无菌级”安全
灭菌是消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最后关卡,主要技术包括:
1. 高压蒸汽灭菌(首选)
参数:121℃维持20分钟,或134℃维持4分钟。
适用:金属器械、布类、橡胶制品。
监测:每批次使用化学指示卡和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验证效果。
2. 低温灭菌技术
环氧乙烷:穿透性强,适用于电子器械,但需通风解析12小时去除毒性残留。
过氧化氢等离子:50℃以下灭菌,适合精密仪器,但对管腔器械有长度限制。
质量控制:从肉眼到分子级的监测
清洗质量检测:ATP生物荧光法(数值≤200RLU为合格)、蛋白残留测试。
灭菌效果追踪:建立器械追溯系统,记录灭菌参数、操作人员及使用患者信息。
定期审核:每月对灭菌器进行物理、化学、生物三重检测,确保万无一失。
结语
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绝非“洗洗涮涮”的简单劳动,而是融合了流体力学、微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精密流程。每一次规范操作,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台合格灭菌包,都是医疗安全的基石。只有将严谨刻入细节,才能让冰冷的手术器械传递出医学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