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消化性溃疡的诊治和饮食指导

文章来源:《商丘日报》 作者:许春进 发布时间:2012-03-08 阅读次数:

20110708104037400.jpg

 

许春进,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学位,能熟练处理消化专业的危重病人,如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重症胰腺炎等,能独立解决消化专业比较复杂疑难的问题,在伴有心理障碍消化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在秋冬及冬春之交是消化性溃疡的多发季节。
常见病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强,遗传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和应激与心理因素等。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特别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
常见症状: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疼痛呈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且与饮食有关。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疼痛易在二餐之间发生(饥饿痛),持续不减,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疼痛可在半夜发生(夜间痛)。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律,常在餐后1小时发生。
常规检查:胃镜检查和黏膜活检是确诊消化性溃疡首选的检查方法;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或不愿意接受胃镜检查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消化性溃疡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常规治疗: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及避免并发症等是治疗的目的。保护胃黏膜的药物、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针对病因的治疗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可能彻底治愈溃疡病,是近年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一大进展。对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但可促进溃疡愈合,而且可预防溃疡复发。因此,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无论初发或复发、活动或静止、有无合并症,均应根除幽门螺杆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应常规复查幽门螺杆菌是否已经被根除,复查应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且在检查前停用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2周。
饮食指导: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消化性溃疡患者进食的量和规律性与疼痛的发生直接相关,不规律的进食破坏胃液分泌节律性。食物宜清淡;不吃过冷过热食物;要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进食不可过急;避免不良习惯,如吸烟、喝酒、喝浓茶、喝咖啡等,否则就会增加胃的负担,导致胃黏膜损伤,加重溃疡。
(原载2012年3月8日《商丘日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