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兰英,中共党员,外科副主任护师,外科护士长,河南省护理学会疼痛学组委员。先后在外科多个专业科室担任护士、护士长工作,掌握外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创新能力,先后发表论文16篇。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人群。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尤其以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多见。多发于25—50岁的人群,占病人总数的75%以上,多见于男性。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及长期工作或居住于潮湿、寒冷环境中的人发病较多。如患脊椎侧弯、先天性脊椎裂等疾病的人,同时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会也较多。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临床表现。
腰痛:其疼痛范围主要是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持久性的钝痛最为常见。平卧位时疼痛可减轻,站立位及坐位时疼痛可加重。下肢放射痛:沿着下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前及后外侧至足跟。疼痛性质以放射性刺痛为主。下肢放射痛可先于腰痛发生,亦可能在腰痛症状出现后发生,这两种情况因人而异。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由于神经根的损害,导致其支配的体感区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常见表现有皮肤麻木、发凉、皮温下降等等,严重时出现肌肉萎缩甚至肌肉瘫痪。马尾神经症状:这类症状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无力,排便失禁等。
三、可以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因素。
外伤:急性损伤如腰扭伤,并不直接引起腰椎间盘突出。在失去腰背部肌肉保护的情况下,极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过度负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常因过度负重造成椎间盘早期退变。长期震动: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在工作中长期处于坐位、颠簸状态,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不良体位的影响:包括坐、站、卧及难以避免的各种非生理性姿势。脊柱的畸形:先天性及继发性脊柱畸形患者。
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
卧床休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传统而又有效的方法。卧床加垫的木板上能使腰部软组织得到充分的松弛和休息,缓解肌肉痉挛,促使血液循环,运走致痛物质,这样能明显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另外,在进行完牵引及推拿治疗后,一般也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以保护腰部,巩固疗效。
五、卧床休息应注意的问题。
卧床需要卧在木板床上铺薄褥或垫子,较硬的棕床也可以。患者仰卧时,可在腰部另加一薄垫或令膝、髋保持一定屈曲,这样可使肌肉充分放松。俯卧位时则床垫要平,以免腰部过度后伸。卧床休息要严格坚持,即使在症状缓解一定时间后佩戴腰围下床,也不能做任何屈腰动作。卧床休息中如果患者不能接受平卧位大小便,可以扶拐或由人搀扶去厕所,切忌在床上坐起大便,因为这时腰部过度前屈,椎间盘更易后突。
(原载2012年8月16日《商丘日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