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创伤出血如何正确止血?——压迫、包扎与止血带使用

文章来源:急诊门诊 作者:黄可可 发布时间:2024-12-25 阅读次数: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意外伤害难以避免,其中创伤出血是最为常见也最容易危及生命的情况之一。出血不仅会让伤者感到疼痛和恐慌,更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据医学研究,如果一个成年人在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20%到30%,便可能出现生命危险。面对出血,我们不能慌乱无措,而要在第一时间采取科学的止血措施。压迫止血、包扎止血和止血带使用是现场急救中最常见的三种方法,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就有可能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本文将结合临床知识与实际操作,从创伤出血的危害、止血原则到常见方法的具体步骤,为公众提供一份全面的急救指南。

创伤出血的类型与危害

创伤出血并非一种情况,它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最常见的是毛细血管出血,这类出血通常量少,表现为伤口渗血,多见于擦伤和轻微割伤,一般通过简单处理就能止住。静脉出血则表现为暗红色血液持续流出,量可较大,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休克。动脉出血最为凶险,其特点是鲜红色血液随心跳喷射而出,出血量大、速度快,短时间就能造成大量失血,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止血措施。除了出血的直接危害外,开放性伤口还容易感染,进一步加重伤情。因此,现场止血的目标不仅是控制失血,还要为后续专业治疗赢得时间。

止血的基本原则

急救止血时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就地取材,现场往往没有完整的医疗器械,因此需要利用衣物、毛巾、布料等简易物品进行止血。其次是迅速有效,尤其面对大出血,要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不能拖延。第三是根据出血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伤势恶化。第四是止血过程中还要兼顾保护伤口,尽量保持清洁,减少感染风险。最后,一旦完成初步止血,应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现场措施只能暂时控制出血,并不能替代系统治疗。

直接压迫止血: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直接压迫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止血方式,尤其适用于中小血管出血或动脉出血的初期处理。操作方法是用清洁纱布、毛巾或干净布料覆盖在伤口上,然后用手或绷带直接加压。持续压力能够压迫血管,帮助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在没有任何器材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用手掌按压伤口。当然,为防止感染,最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戴手套或用布料隔开。直接压迫的优点是方法简便,适用范围广,能迅速见效。其注意事项是压迫必须持续稳定,不能频繁查看,以免破坏血凝块导致再次出血。

间接压迫止血:适用于动脉大出血

当出血量大且位置明确时,除了直接压迫,还可以利用间接压迫法。其原理是压迫血管的近心端,即在出血部位靠近心脏的一侧,找到相应的动脉压迫点。例如,手臂大出血时,可以用手压迫上臂的肱动脉;大腿出血时,可以压迫腹股沟处的股动脉。通过按压这些部位,可以暂时减少流向伤口的血液,从而减缓出血。间接压迫往往需要一定解剖学知识,并且操作时要有足够的力度,否则无法起效。因此,它通常作为临时措施,为包扎或止血带使用争取时间。

包扎止血:固定与保护的结合

在完成初步压迫后,可以使用包扎来固定止血效果。包扎不仅能持续加压止血,还能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常见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也可以利用毛巾、衣袖等代替。包扎时要遵循几个要点:首先,应在伤口处垫上消毒纱布或干净布料,再进行包扎;其次,包扎要适度紧密,既能压迫止血,又不能过紧以致影响血液循环;第三,包扎要牢固,不易松脱,但要便于医生后续处理。完成包扎后,应检查远端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例如观察手指或脚趾颜色、温度,如果发凉或变紫,说明包扎过紧,需要立即调整。

止血带的使用:关键时刻的救命手段

止血带是一种强有力的止血工具,主要用于四肢大出血或危及生命的严重动脉出血。在战场或严重创伤中,它常常是救命的关键。但止血带并非万能,其使用有严格的指征和规范。使用方法是将止血带绑在伤口近心端10至15厘米处,紧紧勒住直至出血停止。绑扎位置应避开关节,以便压迫到血管。使用后必须记录时间,并且每隔30至60分钟应适当放松一次,以免肢体因缺血而坏死。在没有止血带的情况下,可以用腰带、布条、绳索代替,但必须保证力度足够。值得强调的是,止血带属于最后的手段,只有在其他方法无效且情况危急时才使用。

常见错误做法及其危害

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对止血方法存在误区。有人遇到出血时,第一反应是往伤口撒草药、酒精或灰尘,这不仅无益,反而会增加感染风险。还有人为了方便,将止血带绑在伤口远离心脏的一侧,结果导致出血反而更严重。过紧或过久使用止血带,也会造成肢体缺血坏死。此外,有些人在压迫时频繁掀开纱布检查,这会破坏已经形成的血凝块,导致反复出血。这些错误做法都可能让小伤变大伤,甚至危及生命。

创伤出血合并休克的处理

严重创伤出血常常伴随失血性休克。此时,除了止血,还要采取抗休克措施。让伤者平卧,抬高下肢,保持温暖,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都是现场可以做到的措施。若伤者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或脉搏微弱,说明情况危急,必须立即呼叫急救并尽快送医。现场急救的目标是在控制出血的同时,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

公众应掌握的急救常识

创伤出血急救不仅是医务人员的责任,更是普通人应掌握的常识。现实中,很多事故的第一目击者是家人、同事或路人。如果大家都能掌握压迫止血、包扎和正确使用止血带的方法,就能在关键时刻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建议家庭和公共场所配备一些急救用品,如绷带、三角巾、消毒纱布和简易止血带。同时,公众应积极参与急救培训,学习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只有这样,社会整体的应急能力才能提升。

结语

创伤出血是一种常见却极具威胁的突发情况。掌握科学的止血方法,往往决定了伤者能否安全度过危险时刻。直接压迫是最常用的急救措施,包扎能进一步稳固和保护伤口,而止血带则在危急时刻发挥救命作用。正确的方法能挽救生命,错误的处理则可能加重伤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人理解止血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技巧,把急救知识变成日常必备技能。关键时刻,冷静与正确的行动,才是真正的生命守护。


创伤出血如何正确止血?——压迫、包扎与止血带使用

文章来源:急诊门诊 作者:黄可可 发布时间:2024-12-25 阅读次数: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意外伤害难以避免,其中创伤出血是最为常见也最容易危及生命的情况之一。出血不仅会让伤者感到疼痛和恐慌,更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据医学研究,如果一个成年人在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20%到30%,便可能出现生命危险。面对出血,我们不能慌乱无措,而要在第一时间采取科学的止血措施。压迫止血、包扎止血和止血带使用是现场急救中最常见的三种方法,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就有可能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本文将结合临床知识与实际操作,从创伤出血的危害、止血原则到常见方法的具体步骤,为公众提供一份全面的急救指南。

创伤出血的类型与危害

创伤出血并非一种情况,它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最常见的是毛细血管出血,这类出血通常量少,表现为伤口渗血,多见于擦伤和轻微割伤,一般通过简单处理就能止住。静脉出血则表现为暗红色血液持续流出,量可较大,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休克。动脉出血最为凶险,其特点是鲜红色血液随心跳喷射而出,出血量大、速度快,短时间就能造成大量失血,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止血措施。除了出血的直接危害外,开放性伤口还容易感染,进一步加重伤情。因此,现场止血的目标不仅是控制失血,还要为后续专业治疗赢得时间。

止血的基本原则

急救止血时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就地取材,现场往往没有完整的医疗器械,因此需要利用衣物、毛巾、布料等简易物品进行止血。其次是迅速有效,尤其面对大出血,要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不能拖延。第三是根据出血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伤势恶化。第四是止血过程中还要兼顾保护伤口,尽量保持清洁,减少感染风险。最后,一旦完成初步止血,应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现场措施只能暂时控制出血,并不能替代系统治疗。

直接压迫止血: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直接压迫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止血方式,尤其适用于中小血管出血或动脉出血的初期处理。操作方法是用清洁纱布、毛巾或干净布料覆盖在伤口上,然后用手或绷带直接加压。持续压力能够压迫血管,帮助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在没有任何器材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用手掌按压伤口。当然,为防止感染,最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戴手套或用布料隔开。直接压迫的优点是方法简便,适用范围广,能迅速见效。其注意事项是压迫必须持续稳定,不能频繁查看,以免破坏血凝块导致再次出血。

间接压迫止血:适用于动脉大出血

当出血量大且位置明确时,除了直接压迫,还可以利用间接压迫法。其原理是压迫血管的近心端,即在出血部位靠近心脏的一侧,找到相应的动脉压迫点。例如,手臂大出血时,可以用手压迫上臂的肱动脉;大腿出血时,可以压迫腹股沟处的股动脉。通过按压这些部位,可以暂时减少流向伤口的血液,从而减缓出血。间接压迫往往需要一定解剖学知识,并且操作时要有足够的力度,否则无法起效。因此,它通常作为临时措施,为包扎或止血带使用争取时间。

包扎止血:固定与保护的结合

在完成初步压迫后,可以使用包扎来固定止血效果。包扎不仅能持续加压止血,还能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常见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也可以利用毛巾、衣袖等代替。包扎时要遵循几个要点:首先,应在伤口处垫上消毒纱布或干净布料,再进行包扎;其次,包扎要适度紧密,既能压迫止血,又不能过紧以致影响血液循环;第三,包扎要牢固,不易松脱,但要便于医生后续处理。完成包扎后,应检查远端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例如观察手指或脚趾颜色、温度,如果发凉或变紫,说明包扎过紧,需要立即调整。

止血带的使用:关键时刻的救命手段

止血带是一种强有力的止血工具,主要用于四肢大出血或危及生命的严重动脉出血。在战场或严重创伤中,它常常是救命的关键。但止血带并非万能,其使用有严格的指征和规范。使用方法是将止血带绑在伤口近心端10至15厘米处,紧紧勒住直至出血停止。绑扎位置应避开关节,以便压迫到血管。使用后必须记录时间,并且每隔30至60分钟应适当放松一次,以免肢体因缺血而坏死。在没有止血带的情况下,可以用腰带、布条、绳索代替,但必须保证力度足够。值得强调的是,止血带属于最后的手段,只有在其他方法无效且情况危急时才使用。

常见错误做法及其危害

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对止血方法存在误区。有人遇到出血时,第一反应是往伤口撒草药、酒精或灰尘,这不仅无益,反而会增加感染风险。还有人为了方便,将止血带绑在伤口远离心脏的一侧,结果导致出血反而更严重。过紧或过久使用止血带,也会造成肢体缺血坏死。此外,有些人在压迫时频繁掀开纱布检查,这会破坏已经形成的血凝块,导致反复出血。这些错误做法都可能让小伤变大伤,甚至危及生命。

创伤出血合并休克的处理

严重创伤出血常常伴随失血性休克。此时,除了止血,还要采取抗休克措施。让伤者平卧,抬高下肢,保持温暖,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都是现场可以做到的措施。若伤者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或脉搏微弱,说明情况危急,必须立即呼叫急救并尽快送医。现场急救的目标是在控制出血的同时,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

公众应掌握的急救常识

创伤出血急救不仅是医务人员的责任,更是普通人应掌握的常识。现实中,很多事故的第一目击者是家人、同事或路人。如果大家都能掌握压迫止血、包扎和正确使用止血带的方法,就能在关键时刻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建议家庭和公共场所配备一些急救用品,如绷带、三角巾、消毒纱布和简易止血带。同时,公众应积极参与急救培训,学习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只有这样,社会整体的应急能力才能提升。

结语

创伤出血是一种常见却极具威胁的突发情况。掌握科学的止血方法,往往决定了伤者能否安全度过危险时刻。直接压迫是最常用的急救措施,包扎能进一步稳固和保护伤口,而止血带则在危急时刻发挥救命作用。正确的方法能挽救生命,错误的处理则可能加重伤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人理解止血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技巧,把急救知识变成日常必备技能。关键时刻,冷静与正确的行动,才是真正的生命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