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情绪与失眠:揭开两者之间的神秘面纱

文章来源:认知与运动障碍科 作者:孔羽 发布时间:2025-04-14 阅读次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兴奋得难以入眠;而遭遇烦恼或压力时,又会辗转反侧。情绪与失眠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呢?

情绪对睡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我们处于兴奋、激动的情绪状态时,大脑会处于高度活跃的水平。例如,在经历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胜利后,体内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思维也变得活跃,这种生理和心理的兴奋状态使得入睡变得困难。而焦虑和压力则是导致失眠的常见负面情绪因素。面临工作上的重要项目、考试压力或者人际关系的困扰时,我们常常会陷入担忧和不安之中。焦虑会使身体的肌肉紧张,心跳加速,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不断在脑海中盘旋,让人难以平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长期的焦虑还可能导致睡眠周期紊乱,浅睡眠增多,深睡眠减少,进而影响睡眠质量,使人即使入睡后也容易惊醒,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

愤怒也是一种对睡眠有显著影响的情绪。当我们愤怒时,身体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这种生理反应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使得大脑难以放松进入睡眠所需的平静状态。晚上带着愤怒情绪上床,可能会在床上反复回想引发愤怒的事情,越想越气,从而导致失眠。同样,悲伤情绪也会影响睡眠。经历失去亲人、朋友或遭遇重大挫折后的悲伤,会让人心神不宁,沉浸在痛苦的思绪中,对睡眠产生排斥或干扰睡眠的正常节律。

失眠反过来也会对情绪产生不良影响。长期失眠会使人变得烦躁、易怒,原本能够轻松应对的小事,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这是因为失眠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影响了情绪调节中枢的正常运作。同时,失眠还可能加重焦虑和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失眠的人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的状态,而焦虑和抑郁又会进一步加重失眠问题,使得病情不断恶化。

那么,如何打破情绪与失眠之间的恶性循环呢?首先,要学会情绪调节。当遇到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时,可以尝试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训练来缓解情绪,降低身体的紧张程度。例如,每天花 15 - 20 分钟进行深呼吸练习,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排除杂念,能够有效地减轻焦虑,为睡眠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也非常重要。每天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在节假日也不要有太大的偏差。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可以在睡前泡个热水澡、喝一杯温牛奶,这些都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卧室,也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

情绪与失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这种关系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情绪,提高睡眠质量,从而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