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从心脏骤停到重获新生 一场ECMO技术下的生命保卫战

文章来源:京九晚报 作者:戚丹青 发布时间:2025-06-09 阅读次数:

2025年3月12日上午,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内,35岁的纪女士手捧鲜花,和家属一起将一面锦旗郑重递到医护人员手中。她眼含热泪,声音哽咽:“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纪女士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联合心脏重症科(CCU)等多学科团队通过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成功救治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治,不仅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更是医院危重症救治实力的生动体现。

时间回溯至2024年11月4日,纪女士因突发暴发性心肌炎导致心源性休克,被紧急送入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情迅速恶化,她的心脏功能几近停滞,血压无法维持,常规治疗手段已无力回天。“患者随时可能心脏骤停,必须立即启动ECMO支持。”心脏重症监护室主任李胜利和副主任李帅,呼吸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张春玲和主任医师张伟华会诊后当机立断。

ECMO被称为“生命的最后防线”,其原理是通过体外循环设备临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为严重心肺衰竭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然而,ECMO的置管、运行管理及并发症防控对团队的技术水平和协作能力要求极高,稍有不慎便可能功亏一篑。

市第一人民医院ECMO团队成立于2018年,是河南省内较早开展此项技术的单位之一。接到指令后,ECMO团队护理组组长、呼吸重症监护室副护士长高婧立即带领团队成员赶赴现场。张春玲、李帅与韦安猛、李路医生迅速完成血管穿刺,护理团队同步完成管路预充。从决策到上机,仅用20分钟!随着暗红色的血液经设备氧合后逐渐转为鲜红,纪女士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在场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

“ECMO上机只是第一步,后续管理更为关键。”呼吸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牛瑞兰介绍,ECMO运行期间,呼吸重症科、心脏重症科、B超室等多学科团队24小时动态监测,精准调整抗凝方案、流量参数,确保患者安全。护士团队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检查管路通畅性,丝毫不敢懈怠。

ECMO支持的7天里,纪女士经历了感染关、出血关、器官功能恢复关等多重考验。在牛瑞兰和心脏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董智华的带领下,护理团队日夜轮守,医生团队则根据实时数据调整治疗方案。“那段时间,我们就像在走钢丝,每一步都必须精确无误。”张春玲回忆道。

令人振奋的是,纪女士的心脏功能逐渐恢复,最终成功脱离ECMO支持。转入普通病房后,她握着医护人员的手久久不放:“没有你们,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此次成功救治,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又一次有力印证。据了解,该院ECMO团队年均完成20余例高危病例,救治成功率位居省内前列。“重症救治拼的是速度、技术和团队协作。”李胜利表示,“生命至上,我们永远以患者为先。”

近年来,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为核心,通过多学科协作、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训,不断突破救治瓶颈。每一个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都是一场全力以赴的战斗,每一次生命的重启都是对医者初心的最好诠释。

如今,康复出院的纪女士带着笑容重返家庭,而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仍坚守在岗位上,继续为更多患者点燃希望之光。

  

https://epaper.sqrb.com.cn/jjwb/pc/con/202505/29/content_9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