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商丘援赞医生郝修宏 成功抢救急性心梗同胞 ​

文章来源:京九晚报 作者:戚丹青 发布时间:2025-06-12 阅读次数:


“得知第25批援赞医疗队将于今年6月底回国的消息,我们家人决定发出这封迟到已久的感谢信。感谢中国援赞医疗队和中赞医院有关专家,以及提供机动车辆、联系急救飞机的热心同胞,是你们的热心帮助,我弟弟才逃过了人生一大劫难。衷心祝愿所有恩人好人好报,平安顺遂!”4月18日,第25批援赞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郝修宏读到生活在赞比亚的同胞吴晖发来的感谢信时,5个月前的一幕浮现在眼前。

2024年5月9日,郝修宏作为第25批援赞比亚中国医疗队的一员到达赞比亚,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和队友用有限的资源救治病人,培训当地医生,努力缩小医疗差距。11月9日下午6点多,他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打开一看,他和队长党强被同时拉进一个名为“医疗救助群”的微信群。群内,一张心电图赫然映入眼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部分病人会在发病数小时之内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而死亡。作为心内科医生,郝修宏瞬间绷紧了神经。他密切关注着微信群的消息:患者为52岁华人男性,发病2小时,目前在基特韦中赞友谊医院。心电图显示ST段明显抬高,这是典型的前壁心梗表现。

基特韦连最基础的介入手术设备都没有,更棘手的是,夜间转诊没有飞机,到有救治条件的卢萨卡至少要5小时车程。心肌细胞一旦坏死就无法再生,每一分钟的延误都意味着更多的心肌在死亡。“时间就是心肌!”郝修宏在心里默念着这句心内科的黄金法则,在排除溶栓禁忌症后,他果断决定指导当地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就在这时,党强的电话打了过来:“患者病情太重,当地医院处理并发症的能力有限,你立即出发去基特韦!”郝修宏二话不说,开始收拾急救药品和简单的行李。走出驻地时,赞比亚的夜色已深。当地的华人志愿者已经发动车子,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300公里的夜路,在赞比亚的路况下至少要开5个小时。车里,郝修宏三人都沉默着,只有微信群发出的“滴滴”声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途中得知患者的血压突然开始下降,郝修宏通过电话连线指导当地医生调整升压药剂量。车窗外一片漆黑,坑洼的道路让汽车不断颠簸,他死死盯着手机屏幕,生怕错过每一条信息,额头上不知不觉渗出了汗珠。

凌晨3点,他们终于赶到了基特韦中赞友谊医院。冲进病房的那一刻,看到患者安静地睡着,监护仪上平稳的生命体征,复查心电图显示ST段已经回落,郝修宏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溶栓成功了!

但战斗还没有结束。天刚亮,当地华人组织就联系救援飞机,一个小时的飞行后,患者被安全转运到卢萨卡当地医院,进行急诊冠脉造影。郝修宏向该院主诊大夫介绍了患者病情,然后根据冠脉造影图片,共同研究手术方案。在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前,其姐姐吴晖向郝修宏赠送了5000美金的酬谢金。手术结束后,郝修宏把这笔钱原封不动地退还。“当时郝医生说,治病救人是大夫的职责所在,都是中国同胞,病人治好了,辛苦就没白费。还贴心地说,之所以在手术后还给我,是怕我担心。这种大爱无疆的救死扶伤又不计个人利益的精神令我感动。”吴晖在感谢信中说。

经过手术,患者的前降支狭窄消失,血流顺畅,这位同胞得救了。郝修宏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在异国他乡,我们不仅是中国医生,更是同胞们最坚实的健康后盾,也代表了商丘的形象。”他说,走出国门后,才更懂得祖国的伟大。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腾飞,更是对全球责任的担当。这段援外经历让他更加珍惜国内的医疗条件,也坚定了他为医疗事业继续奋斗的信念。

 http://www.founderfx.cn/elecPublish/digitalArticleMobile?id=284600&type=paper&from=content&shareSou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