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赵咏梅 : 用“三个关键词” 诠释南丁格尔精神

文章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作者:戚丹青 发布时间:2022-05-11 阅读次数: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病区护士长赵咏梅和该院的渊源很深,建院初期,她的太爷爷就在这家医院做厨师,因为这所百年医院的前身叫“圣保罗医院”,因此,她的爷爷还有个“洋名字”——赵保罗。赵咏梅从小在医院附近长大,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更对医务工作者挽救患者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有感触,渐渐地,做一名白衣天使成了她的梦想。

1999年,赵咏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0多年来,她从青涩的护士成长为临床病区护士长,对3个关键词感触最深。

第一个关键词:责任感

参加工作的前10年,赵咏梅在儿科做护理工作。经过不断地学习、磨练,她获得了同事和患者的认可。

怀孕7个多月时,她仍然坚持在一线工作。有一次赵咏梅值夜班,她的爱人不放心,便在走廊等她。那天住院患儿特别多,她往返穿梭、换针加药、抚慰答疑。一名患儿家属对她爱人说:“你看,那个怀孕的护士太有责任心了,活动不方便,服务态度还这么好,针扎得也好。”赵咏梅的爱人十分自豪,微笑着回答:“就是就是,你说得对!”

赵咏梅说,从她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把白衣天使的崇高使命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天职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第二个关键词:同理心

在病房里,赵咏梅面对患者和家属时总是轻声细语、态度平和。面对繁杂的护理工作,难道她就没有过厌烦和无奈?她说,自己也曾是患者家属,有亲身经历和体会,所以不会厌烦。

5年前的一天,赵咏梅的家人突发急性心梗。虽然自己是一名医务人员,但是在那一刻,所有的医疗知识、理性思考仿佛瞬间在她脑子里消失了。赵咏梅一遍遍地问着参与抢救治疗的同事:“怎么样?没事吧?能保证没事吧?”她知道,自己问的都是并无实际价值的话,那个时候,医生、护士的一个微笑、一个拍肩、一声安慰,都像是最珍贵的救命稻草。也就在那一刻,赵咏梅理解了什么叫“感同身受”,什么叫“换位思考”,明白了患者术前的恐惧、焦虑和家属的询问、诉说,甚至所谓“挑剔”背后的无助和彷徨。

第三个关键词:学习力

有了责任感的驱使,有了同理心的加持,工作就能得心应手了吗?当然不是!患者病情千千万,护理难点万万千,护理工作总有搞不定的新问题,怎么办?赵咏梅的答案很简单:不会,学呗!

坚持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说都知道,一干劲就掉”,就拿制作PPT来说,赵咏梅起初真的是一窍不通,学习起来有畏难情绪。后来,她努力克服困难,修图、插图、整理文字、优化页面,从每月质量讲评、安全分析讨论、业务学习入手,赵咏梅边学边做,掌握了思维导图、流程图、5W2H工作法、SWOT分析等管理工具,又从提升护理品质出发,学习了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技术。通过不断学习,赵咏梅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赵咏梅说,在这所百年名院里,女性医务工作者是医院创新发展的“她力量”,身为其中的一员,自己愿意成为一个小小的音符,汇入医院跨越式发展的精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