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白衣天使们依旧坚守在临床一线。他们以精湛的专业素养和厚重的仁心大爱,践行着厚德载医的使命,在守护豫东百姓健康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作为商丘医疗卫生事业的排头兵,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始终走在医疗技术革新与服务质量提升的前沿。从急诊室里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抢救,到手术室中无影灯下的精准操作;从病房内医患间的温暖交流,到科研室里攻克难题的日夜钻研,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镌刻着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与坚守。
值此医师节,河南日报商丘分社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这群城市健康的“守护者”。我们将深入临床一线,捕捉医患间双向奔赴的暖心故事、手术台旁的专注执着、诊室里的耐心问诊、病房中的温情瞬间等,充分展现医疗团队在疑难病症面前攻坚克难的精湛技艺,全方位呈现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人物名片
王战胜,新乡医学院儿科系毕业,主任医师,河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德国鲁尔大学附属伊丽莎白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访问学者,擅长解决新生儿各系统疑难、危、急、重症及儿科疑难复杂病例。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合理用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委、早产和早产儿学分会常委、河南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常委兼呼吸学组组长、河南省儿科与小儿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新生儿重症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商丘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主任、商丘市医学会儿科分会侯任主委、商丘市医师协会新生儿专委会主委、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中心商丘中心主任等。发表国家级论文30篇,SCI收录5篇,主持参与省科技厅、省市共建项目、市科技局科研立项九项,编写专著两部。
伫立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之地,扼守区域医疗要道,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如同一艘永不抛锚的“生命方舟”。而掌舵这艘方舟的,正是扎根儿科三十年的小儿内科主任医师、儿科诊疗中心主任兼NICU病区主任王战胜。他以“毫米级”的精准救治和“跨省域”的生命守护网络,让濒危早产儿挣脱死神枷锁,使疑难危重新生儿在“家门口”重获新生。
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诊室与病房里,常能见到王战胜步履匆匆却目光坚定的身影。从医三十载,他将最美好的年华倾注于儿科事业。作为商丘市十佳医生、“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以精湛医术、无私爱心与强烈责任感,成为无数患儿家庭信赖的“守护者”,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儿科医者的仁心仁术。

作为学科带头人,王战胜以身作则,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团队成员,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在他的引领下,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逐步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省级区域儿童医疗中心,承担着商丘及周边地区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危重症的救治任务,让豫鲁苏皖结合部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省级儿童医学中心优质的医疗资源。
生命竞速 黄金时间生死博弈
“NICU没有昼夜之分,只有呼吸机参数闪烁的微光。”8月15日清晨7时,王战胜已俯身于新生患儿保温箱前。箱内,胎龄仅25周、体重680克的“掌心宝宝”皮肤薄如蝉翼,血管细若发丝——这是他团队今年救治的众多超早产儿之一。
在这里,时间以秒计算:新生儿窒息复苏需抢“黄金1分钟”建立有效通气,超时可能造成不可逆脑损伤;给超低体重儿插管,导管型号与深度需精确到毫米,分毫偏差便可能导致失败或损伤。“早产儿的肺经不起丝毫差错。”王战胜常对年轻医生强调。他将德国进修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微创注入技术本土化,优化流程实现精准给药,显著提升呼吸支持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黄金1小时”措施的精准落实与“黄金1周”理念的践行,为早产儿早期救治与生命质量保驾护航。

这场生死时速的守护,由27名新生儿专科医生和92名护士组成的“特战队”共同托举。团队先后斩获全国妇幼技能大赛操作第一名、省市级妇幼技能大赛团体及个人一等奖、淮海经济区卫生健康系统妇幼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多人获河南省技术标兵、商丘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彰显着过硬的专业实力。
“每一个早产儿都是早到人间的天使,我们的使命是守护他们健康成长。”当产房、手术室的新生儿出现异常,转运至NICU的那一刻,便是与病魔抗争的开始。“NICU是产房和手术室最坚实的后盾,抢救时哪怕几秒都必须争夺,绝不能松懈。”王战胜与团队用尽全力,让每一个稚嫩而热烈的生命,因为他和团队的守护,让每一个生命的开始都充满着幸运和新的可能。
精研医术 科教融合科室领航
儿科常被称为“哑科”,面对无法清晰表达病痛的患儿和焦灼的家长,考验的不仅是医术,更是耐心与智慧。“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王战胜深知,作为儿科医生,既需高超医术,更要满怀耐心、爱心与责任心,而精进专业是不负生命托付的根基。

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王战胜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紧盯国内外儿科前沿,深耕新生儿危重症救治等领域。“医学不断进步,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他通过书籍、讲座等多种途径汲取新知,并转化为临床实践。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不仅自身业务精湛,更着力培养团队,如今科室已形成295人的专业技术团队,27名主任、副主任医师领航,48名主治医师为中坚,45名研究生注入活力,护理团队中9名副主任护师、89名主管护师严把质量,梯队结构既有“压舱石”,又有“生力军”。
建强团队与平台,筑牢学科发展底盘,人才是核心,平台是支撑。在平台建设上,逐步构建起覆盖“诊疗-急救-康复-科研-教学”的全链条体系。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儿童重症监护室、普通儿科(神经、呼吸、内分泌、消化、血液等)、小儿外科、儿童康复等10个临床科室,到癫痫门诊、哮喘门诊、新生儿等专病门诊,再到肺功能检查室、新生儿日间光疗室等功能诊室,每一个诊室、每一间病房都承载着“精准诊疗”的使命。
学科要长远发展,必须“临床、科研、教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以科研促临床,以教学育人才。
在科研上,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聚焦儿童健康核心问题,确立了儿童(新生儿)重症救治、儿童康复诊疗、儿童癫痫规范化诊疗、儿童内镜等6个稳定研究方向,下一步将在儿童外科、五官科、心血管科发力,组建了由科室主任牵头的研究团队。近5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王战胜团队项目“早产儿视网膜病诊治技术创新和应用”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目前在研项目18项,涵盖早产儿脑损伤、儿童癫痫、呼吸疾病等领域,发表SCI论文、北大中文核心论文多篇,4项发明专利落地临床。
在教学上,依托国家级住培基地、新乡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等平台,王战胜带领团队构建了“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每年培养大批住院医师、见习生和实习生。他们鼓励医务人员深造,支持团队申报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输血+造血+活血”的模式,让技术和理念在科室生生不息。

从事新生儿科多年,王战胜在前行之路上仍旧初心不改。“科室发展到今天离不开院党委的支持,更离不开团队每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王战胜说,从1953年科室创建到2013年成为商丘市儿科诊疗中心,再到如今集“河南省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河南省重点专科”“河南省重点学科”“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河南省新生儿特色专科”等20余项资质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守正创新、精医为民”的信念。
技术破壁 筑起患儿健康屏障
“让患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诊疗”,这是王战胜团队开展技术创新的初心。多年来,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聚焦儿科疑难重症持续攻关,已填补省内空白1项、市内空白29项,开展省内先进技术20余项。
在儿童重症领域,2023年首例儿童ECMO技术成功实施,标志着儿童重症救治进入“心脑同治”新阶段;重症超声等技术的常规应用,让诊疗更精准及时。专科技术上,支气管镜与消化内镜技能突出,脊柱侧弯治疗技术先进,普外、泌尿等多科室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多项技术填补区域空白并在28家市、县级医疗机构推广。
新生儿领域成果显著:成功救治体重不足2斤的超低出生体重儿202例、不足3斤的1000例以上;开展换血、亚低温治疗等多项核心技术,形成八个细分专业组,危重新生儿救治成功率跃居省内一流。
在新生儿救治领域,科室成功攻克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难关,已成功救治体重不足2斤的超低出生体重儿202例、不足3斤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例以上。同时,熟练开展新生儿换血、头部及全身亚低温治疗、多模式呼吸支持(含NAWA呼吸支持)、超早产儿全链条管理、CRRT、新生儿外科围术期管理等多项核心技术。随着技术不断突破,科室逐步细分出神经、呼吸、早产、黄疸、外科、感染、CRRT、转运八个专业组,推动危重新生儿救治成功率跃居省内一流水平。

NICU以技术升级、人才培养与精细化管理为核心抓手,打造了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危重新生儿转运团队。自2016年开展转运工作以来,服务范围已覆盖曹县、单县、砀山、亳州、鹿邑、开封杞县、兰考、郑州等多地,转运成功率保持100%。团队还主动深入周边新生儿救治能力薄弱医院的产房和手术室,为高危产妇全程护航,用“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担当,最大限度守护新生儿安全。
历经8年深耕,医院依托NICU构建起以商丘为中心的“豫鲁苏皖结合部高危新生儿1小时转运圈”,建成覆盖200余公里的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及绿色通道,年接诊量达300余人次。这一体系不仅让周边高危新生儿得到及时救治,更推动了高危新生儿院内转运规范及早产儿黄金1小时救护技术的普及推广。
目前,科室配备了一系列大型医疗设施及多台新生儿专用设备。在完善的软硬件支撑下,王战胜带领团队持续攻克新生儿专业关键核心技术。面对重大救治任务,他总能科学调度、高效统筹,带领团队以精准协作应对挑战,为区域儿童健康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屏障。
口碑载道 三十年仁心编织四省“希望网”
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医生王战胜以“不收红包、不赴宴请、不拒求助”的“三不原则”闻名于家长之间。这份坚守,源于他对医者使命的深刻理解——“给孩子看病是责任”。2010年,一位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经他十多天救治转危为安,家长执意设宴感谢,他却婉言相劝:“把饭钱捐给灾区或治不起病的娃娃吧!”
这份医者仁心体现在细节之中:诊查时俯身细语,听诊器捂热了再接触孩子皮肤;无论多忙,都耐心倾听家长诉求,用通俗语言解释病情,被亲切称为“永不掉线的王伯伯”。面对家境困难的家庭,他在规范治疗前提下精打细算,选择最经济的方案,拒收红包的故事更成了科室医德标杆。“看着孩子们康复的笑脸,就是最大回报”,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日复一日的付出,让他成了家长心中的“定心丸”:诊室前排满慕名而来的家长,手机里存满康复家庭的感谢信息,经他治愈的孩子不计其数,许多家庭与他结下深厚情谊。

作为河南省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骨干,他带领团队从“看好病”向“护好区域儿童健康”延伸:2016年牵头成立豫鲁苏皖结合部儿科联盟,今年计划升级为“儿科医联体”,同时推动“专家基层行+适宜技术推广”覆盖商丘全域,借爱耳日、早产儿关爱日等开展数十场义诊,带领儿童康复科进校园筛查脊柱侧弯10余场次,把健康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从青丝到华发,他的手机始终24小时开机,深夜奔赴基层会诊是常态。“新生儿科医生是生命的第一个守门人,门守住了,希望就来了。”如今,NICU墙上的中国地图上,红线圈出的“十”字贯穿苏豫、连接皖鲁,这是他用仁心仁术为四省交界千万家庭撑起的希望之网。
大医精诚,德术并举,护佑新生。三十载光阴流转,王战胜用行动诠释着“生命守门人”的重量。以对生命的敬畏守住诊疗的精准,以对责任的担当拓宽守护的半径,为孩子们驱散病痛的阴霾,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在豫东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医者赞歌。
外部链接:医师风采⑤|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王战胜:三十载仁心守护生命起点 用专业与温情点亮患儿生命之光
https://m.topnews.cn/news/1458DFE442BD4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