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医师风采①|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田珂:用行动诠释“患者为先”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次数:

车祸致腰大肌撕裂、踝关节受损,医嘱需静养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血管外科副主任田珂,却在患者一句“我就信你的技术”的托付下,坐着轮椅完成高难度手术,让面临截肢风险的老人重获新生。如今受伤近一月,伤痛未消的他仍超负荷工作,单日连做11台手术,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以患者为先”的本能与担当。

轮椅上的手术台:患者的信任,是咬牙坚持的力量

7月30日,记者走进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见到正准备给患者做手术的中医血管外科副主任田珂,只见他走路缓慢,腰间的支架隐约可见,这是他遭遇车祸一个月后,仍坚守岗位的常态。

“我这段时间住医院,省去了来回的路程,上班也方便。”田珂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却藏着一段因责任而“违约”的静养时光。

据介绍,6月27日清晨,田珂驱车上班途中,一辆汽车从侧方猛烈撞击而来。剧烈的冲击让他腰间传来撕裂般的剧痛,急诊诊断为“腰大肌撕裂、踝关节受损”,医生再三叮嘱“必须绝对静养,严禁活动”。

WechatIMG2052.jpg

但病床上的田珂始终牵挂着患者。手机成了他的“移动诊室”:科室微信群里的疑难病例讨论,他逐字逐句分析研判;复杂手术开始前,同事架起手机,他隔着屏幕紧盯画面,用沙哑的嗓子全程指导。“看不见手术台,心里总悬着,这样放心。”面对同事的劝说,他总是这样回应。

事故发生第7天,民权县一位老人的电话让田珂揪心不已。“田主任,我动脉栓塞,可能要截肢……”老人焦急又低沉的声音传来。田珂握着手机直冒冷汗,坦诚告知:“我刚出车祸,没法手术,帮你联系上级医院?”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传来带着乡音的执拗:“我就信你的技术,你好好养,我等你。”这句话像一剂强心针,让田珂当即下定决心:“就算坐轮椅,也要给老人做手术。”

WechatIMG2053.jpg

手术当天,同事们推着轮椅将田珂送进手术室。无影灯下,他全神贯注盯着血管影像,双手在显微镜下精准完成剥离、缝合、溶栓等操作。两小时里,汗水浸透后背,顺着脸颊滴落在手术单上,他却浑然不觉。直到最后一针缝合完毕,他猛地松气,瞬间瘫在轮椅上,连抬手的力气都没了。

“患者的信任,是我咬牙坚持的力量。”田珂说,当时所有注意力都在手术上,也没感觉到腰疼,可下了手术台,整个腰都僵住了。

令人欣慰的是,那位执意等待的老人术后双腿知觉逐渐恢复,目前状况良好。得知消息时,田珂笑了:“值了。”

“治病救人,是刻在骨子里的天职”

车祸刚过一个月,腰间的伤痛仍未消散,田珂的手术排班表却早已排得满满当当。采访当天,9台手术正等着他上刀;而一周前,他更是在一天内连做11台——上午4台刚结束,下午7台已在等待,连同事的慰问电话也只能在手术间隙匆匆回电。

WechatIMG4.jpg

“血管外科患者多是家里的顶梁柱,耽误不起。”田珂轻描淡写地解释着这份“拼命”的缘由,“更何况我们医生哪有那么多娇气?我觉得能坚持就多坚持一下,这样既能让患者少受点痛,也能帮他们省点花费,家里人也能少些牵挂。”

田珂说,他们科室是个紧密协作的团队。每年七八月手术量激增,科室本就只有5名医生,其中1人还在休产假,人手愈发紧张。他病倒时,同事们总劝他安心养伤,可他心里明镜似的:大家早已连轴转得喘不过气,每天至少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就连下夜班都抽不出片刻休息。

“我绝不能因为自己,把队员们都累倒。”田珂说,自己要是歇着,连值夜班的同事怕是都没了喘息的空。所以他一心想着尽早回到岗位,替大家分担些压力。

4人扛起超负荷的工作,“连轴转”成了日常。田珂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不少凌晨手术室的照片:同事趴在手术台边打盹的侧影、监护仪绿光映在疲惫的脸上、器械台旁早已凉透的盒饭……“我们多站一会儿,患者就能早一天回家。”他说这话时,语气平淡得像在聊天气。

面对科室年轻医生“受伤了还这么拼,图啥”的疑问,田珂笑了笑:“算是医者本能里的‘拼劲’与担当吧,咱当医生的,不就是为患者服务。”

WechatIMG2055.jpg

受伤后,院领导和同事的关心让他倍感温暖,但他总说:“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是医者的本能。换作任何同事,都会这么选——治病救人,本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天职。”

话音刚落,护士已来提醒:“下一台手术的患者,准备好了。”田珂扶了扶腰间的支架,稳步走向手术室,背影里透着一份无需言说的坚定。

外部链接:医师风采①|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田珂:用行动诠释“患者为先”

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471451497033367552546101

医师风采①|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田珂:用行动诠释“患者为先”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次数:

车祸致腰大肌撕裂、踝关节受损,医嘱需静养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血管外科副主任田珂,却在患者一句“我就信你的技术”的托付下,坐着轮椅完成高难度手术,让面临截肢风险的老人重获新生。如今受伤近一月,伤痛未消的他仍超负荷工作,单日连做11台手术,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以患者为先”的本能与担当。

轮椅上的手术台:患者的信任,是咬牙坚持的力量

7月30日,记者走进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见到正准备给患者做手术的中医血管外科副主任田珂,只见他走路缓慢,腰间的支架隐约可见,这是他遭遇车祸一个月后,仍坚守岗位的常态。

“我这段时间住医院,省去了来回的路程,上班也方便。”田珂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却藏着一段因责任而“违约”的静养时光。

据介绍,6月27日清晨,田珂驱车上班途中,一辆汽车从侧方猛烈撞击而来。剧烈的冲击让他腰间传来撕裂般的剧痛,急诊诊断为“腰大肌撕裂、踝关节受损”,医生再三叮嘱“必须绝对静养,严禁活动”。

WechatIMG2052.jpg

但病床上的田珂始终牵挂着患者。手机成了他的“移动诊室”:科室微信群里的疑难病例讨论,他逐字逐句分析研判;复杂手术开始前,同事架起手机,他隔着屏幕紧盯画面,用沙哑的嗓子全程指导。“看不见手术台,心里总悬着,这样放心。”面对同事的劝说,他总是这样回应。

事故发生第7天,民权县一位老人的电话让田珂揪心不已。“田主任,我动脉栓塞,可能要截肢……”老人焦急又低沉的声音传来。田珂握着手机直冒冷汗,坦诚告知:“我刚出车祸,没法手术,帮你联系上级医院?”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传来带着乡音的执拗:“我就信你的技术,你好好养,我等你。”这句话像一剂强心针,让田珂当即下定决心:“就算坐轮椅,也要给老人做手术。”

WechatIMG2053.jpg

手术当天,同事们推着轮椅将田珂送进手术室。无影灯下,他全神贯注盯着血管影像,双手在显微镜下精准完成剥离、缝合、溶栓等操作。两小时里,汗水浸透后背,顺着脸颊滴落在手术单上,他却浑然不觉。直到最后一针缝合完毕,他猛地松气,瞬间瘫在轮椅上,连抬手的力气都没了。

“患者的信任,是我咬牙坚持的力量。”田珂说,当时所有注意力都在手术上,也没感觉到腰疼,可下了手术台,整个腰都僵住了。

令人欣慰的是,那位执意等待的老人术后双腿知觉逐渐恢复,目前状况良好。得知消息时,田珂笑了:“值了。”

“治病救人,是刻在骨子里的天职”

车祸刚过一个月,腰间的伤痛仍未消散,田珂的手术排班表却早已排得满满当当。采访当天,9台手术正等着他上刀;而一周前,他更是在一天内连做11台——上午4台刚结束,下午7台已在等待,连同事的慰问电话也只能在手术间隙匆匆回电。

WechatIMG4.jpg

“血管外科患者多是家里的顶梁柱,耽误不起。”田珂轻描淡写地解释着这份“拼命”的缘由,“更何况我们医生哪有那么多娇气?我觉得能坚持就多坚持一下,这样既能让患者少受点痛,也能帮他们省点花费,家里人也能少些牵挂。”

田珂说,他们科室是个紧密协作的团队。每年七八月手术量激增,科室本就只有5名医生,其中1人还在休产假,人手愈发紧张。他病倒时,同事们总劝他安心养伤,可他心里明镜似的:大家早已连轴转得喘不过气,每天至少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就连下夜班都抽不出片刻休息。

“我绝不能因为自己,把队员们都累倒。”田珂说,自己要是歇着,连值夜班的同事怕是都没了喘息的空。所以他一心想着尽早回到岗位,替大家分担些压力。

4人扛起超负荷的工作,“连轴转”成了日常。田珂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不少凌晨手术室的照片:同事趴在手术台边打盹的侧影、监护仪绿光映在疲惫的脸上、器械台旁早已凉透的盒饭……“我们多站一会儿,患者就能早一天回家。”他说这话时,语气平淡得像在聊天气。

面对科室年轻医生“受伤了还这么拼,图啥”的疑问,田珂笑了笑:“算是医者本能里的‘拼劲’与担当吧,咱当医生的,不就是为患者服务。”

WechatIMG2055.jpg

受伤后,院领导和同事的关心让他倍感温暖,但他总说:“这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是医者的本能。换作任何同事,都会这么选——治病救人,本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天职。”

话音刚落,护士已来提醒:“下一台手术的患者,准备好了。”田珂扶了扶腰间的支架,稳步走向手术室,背影里透着一份无需言说的坚定。

外部链接:医师风采①|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田珂:用行动诠释“患者为先”

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47145149703336755254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