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贡斌,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河南省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商丘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微创医学已涉及到许多肿瘤专科疾病的治疗,对传统的肿瘤治疗模式的转变逐渐产生深远的影响。三大常规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基本都着眼于直接杀伤肿瘤组织,常难彻底消灭肿瘤细胞,又易损伤正常组织,特别是严重损伤了在抗肿瘤机制中占重要地位的机体免疫系统。微创治疗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继以全身水平的生物基因治疗,通过肿瘤宿主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反应,抑制或消除肿瘤,减少了肿瘤的复发,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前,肿瘤微创治疗大体分为血管性微创治疗与非血管性微创治疗两大类。前者包括血管内药物灌注术、血管内栓塞术、血管扩张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腔静脉内过滤器置入术等。后者包括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腔镜治疗、内镜治疗、腔道扩张成形及内支架植入术等。
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越来越多先进的微创治疗手段通过相互之间的序贯联合应用以及微创治疗联合生物治疗的新模式,对某些肿瘤达到根治的目的,取得与一些肿瘤根治性治疗相媲美的疗效。同肿瘤的其他治疗手段一样,根治性微创治疗需要掌握一定的适应症,如早期的肿瘤。对于中、晚期肿瘤,部分病例可以达到根治性微创治疗的疗效,部分病例目前仍以姑息性微创治疗为目标。可以预见:未来5—10年,根治性微创治疗联合生物基因治疗将成为早期肝癌和乳腺癌等肿瘤的首选或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随着人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认识的逐渐深入,可以预见:“根治性外科切除”、“根治性放疗”等使患者和医师产生错觉或误导的习惯性术语,将从肿瘤常规治疗方案中逐渐消失或仅仅作为一种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取而代之的是“根治性治疗”的全新概念,即“根治性治疗”是指局部、器官水平和全身水平的癌细胞消失,而非某种单一层次治疗所能达到的疗效。
微创医学和生物医学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和热点,是肿瘤综合治疗手段中的重要部分。微创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提高肿瘤组织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而且有助于术前减轻瘤负荷,可以有效地解决术后残留或复发的问题。微创治疗既是一种姑息性治疗,也是一种根治性治疗,是一种人性化、个体化治疗,已为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和医师所接受。传统的三大治疗手段虽然对某些肿瘤的治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受患者一般情况较差、肿瘤组织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或受放射治疗最大剂量的限制。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医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创伤大的、对人体免疫功能损伤大的治疗方法将逐渐向微创治疗和生物基因治疗的方向发展。微创治疗联合生物基因治疗的新模式将成为新世纪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载2013年4月11日《商丘日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