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侦查兵

文章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作者:朱海安 发布时间:2014-05-16 阅读次数:

 

朱海安,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技师,毕业于新乡医学院,本科,学士学位,2009年起先后从事256极速CT及核磁共振工作,能熟练操作256极速CT及核磁共振各项检查。擅长核磁共振疑难部位检查及常见病变诊断。
得了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患者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诊断?这是很多的患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在三叉神经感觉支配范围内(如眉弓上方、眼眶下方、颧部、上唇、下唇等处)突然发生电样,刀割样、撕裂样或针刺样剧烈疼痛,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停止,多数病人仅发生在面部一侧,亦有双侧同时发生,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发作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不少病人患病后不敢洗脸、刷牙、说话,甚至不能吃饭。而面肌痉挛起病一般是从眼睑的轻微抽动开始,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展,重者眼轮匝肌抽动致使睁眼困难,抽搐的轻重程度不等,可因精神紧张,疲劳和情绪波动时加重。也就是说,越想掩饰,越会严重。
由于三叉神经、面神经在颅内的行程较为复杂,再加上颅底复杂骨结构的影响,颅脑CT检查难以分辨三叉神经、耳蜗前庭神经及面神经。MRI成像可以显示局部普通病变如肿瘤、囊肿、多发性硬化等,排除三叉神经或面神经走行区占位,但不能充分显示致病的“责任血管”,而高场磁共振(MRI)后颅窝特殊检查不仅能够显示上述病变,并且还可以清楚发现“责任血管”的压迫情况。下面着重向大家推介“责任血管”显示方法: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薄层三维体积时间飞跃法(3D-TOF)、3D-Balance-FFE等序列,这种组合检查技术具有优越的空间分辨力,可将薄层扫描的层厚最小降到0.5mm,能进一步区分面神经、三叉神经。在这种序列图像中,脑脊液成高亮信号,神经及周围的血管呈低信号,脑池与神经血管之间形成很强的对比,即使很小的动脉血管分支及小静脉也可成像。扫描横断位定位于眼外直肌平面,查看小脑上1/3处,可见三叉神经,如果畸形血管范围较大时,增加扫描层数扩大扫描范围,在横断面3D-TOF-MRA图像上定位矢状位三维扫描块,平行于三叉神经并以三叉神经为中心,左侧和右侧三叉神经,要分开成不同的序列扫描,纵、横或斜形任意两个切面成像即可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包括相交、相离、平行3种,相交血管即为“责任血管”。
有数据表明有症状侧三叉神经所见责任血管的走形多为神经与血管的夹角大于45°,由此说明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夹角越大越易致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侧的血管神经接触率明显高于患者的健侧,这说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是血管压迫。
MRI对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是比较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3D-CISS或3D-Balance-FFE序列对神经和微小血管的显示均优于3D-TOF序列,二者结合有利于提高责任血管的检出率,因此术前MRI检查无论对手术方案的选择还是对术后的判断都有重要性。血管压迫位置和临床症状关系的术前估计,对于患者准确的微血管减压术至关重要。
大约有85%—96%的三叉神经痛病人是由于神经根存在血管压迫所致,如果用手术方法将压迫神经的血管从三叉神经根或面神经根部移开疼痛则会消失,这就是微血管减压术,近年来认为不仅仅是动脉,静脉也可引此搏动性和跨过性压迫和神经扭曲。目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具体到每个患者该选择什么方法,这就需要患者对该病的病因、检查、治疗有所了解,才能配合医生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原2014年5月16日京九晚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