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临近,又到粽叶飘香的时节了。作为端午节节令食品,粽子很受市民欢迎。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陈黎亚说,粽子主料糯米性温,可以暖胃,蕴含一定的养生功效,但粽子并不是人人能吃,一些特殊人群要尽量少吃。
特殊人群要尽量少吃粽子
“粽子虽然美味,但并非人人都能吃。一些特殊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孕妇、糖尿病、‘三高’患者尽量少吃粽子。”陈黎亚说,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使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病情加重。
“三高”人群应该避免食用肉粽。陈黎亚解释说,肉粽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同时含有大量脂肪,属于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病人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他建议:“三高”人群可选择豆沙粽、红枣粽、花生粽等。
陈黎亚说,胃肠有病的人也不建议吃粽子,因为粽子不易消化,尤其吃了油腻食物后再吃粽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适;老人和儿童不宜过量进食粽子,否则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最好选含有粗粮薯类配料的,不加油不加肉更好;孕妇切忌贪吃粽子,粽子不易消化,含糖分较多,容易提升人体内血糖含量,因此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不宜多吃粽子。
陈黎亚提醒大家:粽子的实质是主食,所以不能把粽子当成饭后甜点或者零食。
吃粽有讲究,宜少食多餐
“选购粽子时,要尽量选择含有较多红豆、薏仁等成分的品种。”陈黎亚说,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症状,补充这些食物可以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
吃粽子还要把握吃的时间和量,不要在一大早或晚上睡前两小时吃粽子,而应尽量选在中午和下午吃,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每次吃一至两个即可,最多不要超过三个。
此外,吃粽子的同时,还可搭配时令蔬菜和水果,这样既能保证营养均衡,还能帮助肠胃蠕动,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让你过个轻轻松松、肠胃无负担的端午节。
节后让肠胃好好休息
“每年过了端午节都会有不少人把肚子吃坏。”陈黎亚说,市民为稳妥起见,过了端午节之后,最好清淡饮食三五天,让连日超负荷运转的胃肠道好好休息一下,特别是有腹胀感的市民尤其要这样做,节后几天可考虑多吃些面、粉、粥之类的易消化食物,青菜水果可以多吃,大鱼大肉要少碰,应酬也最好别放在这几天。
(原载2015年6月16日《商丘日报》第B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