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进入冬季,各大医院的心脑血管患者成倍增加。而发生猝死的原因,绝大多数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统计显示,冬季是猝死病人急剧增多的季节,占全年的5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因此,急救显得尤为重要。
2014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共接收各种危急重症患者约11万人。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该中心接诊数量每年都在以20%的速度递增。目前,每天的接诊人数已达300人。“越到过节我们越忙!”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负责人屠淑敏说,春节期间接诊最多时500多人。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导致36条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那是很多国人难以忘却的伤痛。屠淑敏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懂得一些心肺复苏的急救技术,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普通民众需要恶补急救常识”。
面对冬季易发的心脑血管等病症导致猝死,人们如何才能施以有效救助,为急救医生赢得宝贵时间?如何才能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屠淑敏通过现场演示,向记者传授了心肺复苏的急救技术。
【关键数字】
心肺复苏仅有黄金4分钟
曾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每年猝死病人50多万人,其中40多万人是心源性猝死。80%左右发生在家中,20%发生在路上或公共场所。男性多发,约高于女性的4倍。
“大部分患者是心源性猝死,发病到死亡一般在1小时之内,几乎没有逆转者。”屠淑敏说,冬季天气骤冷、人体基础状况较低、血管弹性较差、血压容易骤然升高、室内外温差过大刺激频繁等,都容易引发心源性猝死。
心室纤维性颤动是心脏骤停即“猝死”的元凶。据屠淑敏介绍,正常心脏活动像有规则节律的泵,每分钟跳动60至90次,向全身“打”出血液,维持血液循环功能。而心室纤颤导致心脏每分钟跳动数百次,心肌活动随之呈“蠕动状态”,心脏完全失去了泵血功能。心脏发生心室纤颤后,一般维持不超过10分钟,心脏就完全停止跳动。
屠淑敏说,停止呼吸、血液循环中断、脑内的剩余氧气只够脑细胞用10秒钟、心脏的剩余氧仅够心脏跳动几次。常温下,氧供应中断超过4分钟,脑细胞将受到损伤;超过10分钟,受损严重的几乎不可恢复。因此,在没有除颤器的情况下,心肌挤压与人工呼吸协同进行的心肺复苏,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屠淑敏强调说,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伤病员,应立即就地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而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时间。在心跳呼吸骤停后4分钟之内开始正确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50%,8分钟内开始高级生命支持者,生存希望大。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现场及时开展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毫无疑问,心肺复苏时间越早,抢救效果越好。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心脏病急症及其他危重急症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现场急救争分夺秒,在医务人员赶到之前,‘第一目击者’肩负着尤为重要的责任。”屠淑敏说,对于患者是否要做心肺复苏的判断只需要查看3点:意识丧失、自主呼吸消失、大动脉波动消失。判断病人有无意识丧失,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5秒,若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急救方法】
切记心肺复苏“三步走”
据介绍,现行的《心肺复苏与心血急救指南》中对急救做法进行了数字等项目的调整。
第一,心肺复苏的操作顺序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现在是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即胸部按压先于通气)。第二,部分数字也发生了改变:1.胸外按压频率改为至少100次/分。2.按压深度也由2005年的4至5厘米改为至少5厘米。3.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秒。
心肺复苏的具体步骤如下:
1.胸外按压心脏。找到病人胸骨下1/2处作为按压点,将一手掌根放在按压点,另一手掌重叠在前者上,手指翘起,两臂伸直。然后,凭借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掌根使劲,使胸骨下沉至少5厘米后放开。如此反复操作,直至专业急救人员赶到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1.手掌不要抬起来,等到胸廓回弹后再次进行按压。2.按压要不间断进行。3.垂直用力向下,不要左右摆动。4.向下按压和放松时间均等。如心跳、呼吸停止,心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要同时进行。吹气时,停止按压。心外按压时不要吹气,两者应交替进行:若单人进行复苏时,心脏按压30次,吹气2次,反复做;如果复苏是两人配合,则一人心外按压5次,另一人口对口人工呼吸1次。
屠淑敏表示,无论什么情况下,单一采用心外按压或人工呼吸,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是无效的。
2.保证病人呼吸道畅通。使病人仰卧在较硬的平面上,头下千万不要垫枕头,以免病人发生呼吸道梗阻。而且要为其解开颈部纽扣及裤带,清理病人呼吸道里的分泌物、呕吐物或其他异物,并将其下颌抬起、头部后仰,消除因舌后坠引起的气道梗阻。
3.施行人工呼吸。一只手按住患者前额,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将其下颚托起,按压前额那只手的拇指、食指捏紧患者鼻翼,吸足一口气后,用口唇严密地抱住患者的口唇,以中等力量将气吹入患者口内,直到患者的胸廓扩张时停止吹气,同时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实施第二次吹气。
【健康提醒】
注意6点可防猝死
统计材料显示,心源性猝死病例,80%左右由冠心病引发。
因此,为防止或减少猝死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应积极防治已患有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2.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诱发猝死的因素。应注意身心修养,很好地安排生活,善于自我排除烦恼和制怒。3.因病服药,应按医生规定,避免引起毒性反应。夜晚失眠时,服镇静安眠药物,切勿过量。4.参加各项活动,应量力而行,切不要勉强。在跑步等运动中突然出现胸痛、心慌、头晕、呼吸困难时,宜立即停止运动。5.学点卫生急救知识,及时发现和抢救得法是至关重要的。6.老人日常活动场所,客房、卧室等家具物品应有适当安排和布置,注意防止有绊倒或滑倒的情况。
屠淑敏提醒说,有心脑血管、高血压、代谢病等基础病变者,冬季不要做过于刺激的事,如过量饮酒、抽烟,过度熬夜,过早、过晚锻炼。不要生气、发脾气,夜晚大小便要小心等。忌过度疲劳、饭后泡澡等。
■目前我国每年猝死病人50多万人,其中40多万人是心源性猝死。80%左右发生在家中,20%发生在路上或公共场所。男性多发,约高于女性的4倍。
■心肺复苏的操作顺序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现在是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即胸部按压先于通气)。
(原载2015年1月28日《京九晚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