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如何预防分泌性中耳炎

文章来源:新闻890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6-08 阅读次数:

专家简介

 

360截图20200608095755014.jpg

孔秋艳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河南省中华医学会耳科分会委员,商丘市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1989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深造学习,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耳显微外科手术、鼻内镜微创手术及扁桃体、腺样体等离子手术,对头颈部肿瘤亦有很深的造诣,在耳鸣、眩晕、耳聋的防治方面有独到之处,获得市级科技成果奖2项,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儿童多见。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890健康小学堂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者反复发作、迁延而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3个月,一般中耳积液较粘稠,粘液成分相对较多。

病因 

一、咽鼓管功能障碍 是本病的基本病因,有机械性阻塞和功能障碍,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鼻咽部填塞。功能障碍:小儿开闭咽鼓管的肌肉较成人薄弱、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管壁容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腭裂的病人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导致咽鼓管不能主动开放,易患本病。

二、感染  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三、免疫反应  20%—90%的病例有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多有感冒病史,可以出现听力减退、轻微耳痛、耳闷胀感、耳鸣。耳鸣多为低音调间歇性,如:“噼啪”声、“嗡嗡”声、流水声,当头部运动或打哈欠、擤鼻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耳内闷胀感常常是成年人的主诉症状,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预防

1、首先加强自身体质锻炼,规律作息,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现在天气慢慢热了起来,不要贪凉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易引起感冒,如果感冒要及时治疗,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疾病,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

2、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避免接触烟雾等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避免接触过敏原,擤鼻涕时不要双侧同时用力擤,应该按压一侧鼻孔轻轻擤鼻,

3、进行卫生宣教,提高家长和教师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