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梗阻性黄疸的治疗

文章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作者:孟令武 发布时间:2023-03-13 阅读次数:

梗阻性黄疸又称外科性黄疸,是临床较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肝内外胆管部分或完全机械性梗阻,胆汁由胆管排入肠道的过程受到阻碍,导致胆汁淤积,脂型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由于胆汁及其诸多成分不能流入肠内(尤其是完全性梗阻者),导致胆管内压升高、肝血流改变及一系列体内生物化学、免疫功能及其他脏器功能的改变,对机体的正常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病因
1.肝外胆管梗阻
包括肝外胆管阻塞,如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病、术后胆道狭窄、胆管癌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肝外胆管受压,如胰头癌、肝胰壶腹癌、胆总管癌、肝癌,以及肝门部或胆总管周围癌肿转移压迫等。
2.肝内胆管阻塞
又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与肝内胆汁淤积。前者常见于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癌栓(多为肝癌)、华支睾吸虫病等;后者常见于毛细胆管性病毒性肝炎、药物胆汁淤积症等。
胆管因多种原因发生梗阻后,梗阻上部的胆管内则有大量胆汁淤积,胆管扩张,压力升高,胆汁通过破裂的小胆管和毛细胆管流入组织间隙和血窦,引起血内胆红素增多(胆汁酸盐也进入血液循环),产生黄疸。
临床表现
因为引起梗阻性黄疸的原因较多,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大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
患者通常年龄较大,黄疸存在时间长,呈进行性加重,伴有消瘦、贫血、无力等表现。
2.由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
黄疸的程度会随着结石的情况变化,当结石完全嵌顿引起胆道炎症水肿导致胆道完全梗阻时,黄疸会随之加深;当结石松动,炎症水肿消退时,黄疸会有所减轻。
3.由胆管炎引起的梗阻性黄疸
常见的引起梗阻性黄疸的胆管炎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硬化性胆管炎,表现为发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寒战者多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低热数天不退者常是硬化性胆管炎。
4.胆道蛔虫引起的梗阻性黄疸
胆道蛔虫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绞痛。
其他临床表现
如果黄疸持续存在,胆汁淤积在肝内,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部胀痛等,后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衰竭。
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胆肠吻合术
2.内镜下胆汁引流(EPD)
3.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
PTCD是在影像技术下经皮经肝在胆道内放置导管的一项技术手段,对很多胆道疾病来说,PTCD是首选治疗方案,也可以是姑息性治疗方法。PTCD可通过内引流和外引流的方式引流胆汁。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中导丝不易经过狭窄,单纯的外引流较为常见。多侧孔导管远端通过狭窄可实现内引流,这种方式近似生理性胆汁引流,相比于外引流胆汁流失更少,对肠道功能影响较小,更加被推崇。经PTCD管置入支架经过狭窄段同样可以实现内引流,现已成为治疗胆系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的姑息治疗方法。此外,PTCD术后经导管植入I粒子行进一步放射治疗同样在临床上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