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基本每个家庭都会储备一些常用药品,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药箱中的品种就会更多了。药品一旦存放不当,可能会导致变质、失效,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因此,为了保障家人的用药安全,药品储存小知识学起来吧!
一、哪些因素会导致药品变质?
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易使某些药物发生氧化和碳酸化而使药品变质。如鱼肝油、维生素C、氨茶碱。
光线:紫外线对药品变化起催化作用,可加速药品的氧化、分解等。如维生素类药品。
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使药品变质。如胰岛素制剂、部分微生态制剂等需冷处储存,栓剂如果温度过高可能出现软化,或变形的情况。
湿度:湿度太大能使药品潮解、液化、变质或霉败,湿度太小则容易使某些药品风化。如复方甘草片、维生素B片以及各种胶囊和糖衣片遇湿容易变性。
药品储存四要素:密闭保存、注意避光、注意温度、注意湿度。
二、如何读懂药品的储存要求?
通常可在药品包装或说明书上找到储存条件。不同的药品,储存条件也不同:
阴凉处:温度不超过20℃。
凉暗处:避光且温度不超过20℃。
冷处:2℃-10℃,可放在冰箱冷藏或保鲜区域。
常温:10℃-30℃。除另有规定外,贮藏项下未规定贮藏温度的一般系指常温保存。
遮光:用不透光的棕色容器包装,或用黑色包装材料包裹。一般这类药品出厂时,已采用棕色玻璃瓶或塑料瓶包装。不要将其放在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
避光:避免阳光直射。
密闭:将容器密闭,以防止灰尘及异物进入。
密封: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或异物进入。
已开封使用的药品,用后要盖紧瓶盖、瓶塞。尽量避免在潮湿环境中使用、储存。密封包装破损后,药品如长时间未服用,建议丢弃。
三、如何辨别药品是否变质?
固体药品:丸剂、片剂、胶囊剂等。如明显有霉斑、变色,或表面出现粗糙、变形、开裂等情况,就已变质。
半固体药品:膏剂、凝胶等。如出现分层、出水、变色、干结等情况,就已变质。
液体药品:糖浆类、眼药水等。如不再澄清,有絮状物,或有浑浊、变色等情况,就已变质。
如药品出现明显不正常的酸味、臭味,提示药品已变质。一旦发现药品与原有性状不同,即使仍在有效期内,也应停止使用。如冷藏保存的药品发生冻结,即使化冻后,外观没有明显变化,也不能再使用。
四、药品储存过程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药品只要在有效期内就可以安全使用?
药品使用期限不等于有效期。通常情况下,液体药品如糖浆剂、眼药水等在开封后一个月就不建议再继续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胰岛素类药品的效期问题:未开封的胰岛素应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在说明书标注的有效期内均可安全使用;而开封后、正在使用中的胰岛素在室温下避光保存即可,有效期一般不超过28天,28天后无论药液是否用完均应丢弃。
误区二:冰箱可以冷藏保鲜,所以药品也可以放进冰箱保存?
除非药品说明书明确规定需冷藏2-10℃保存,并非所有的药品都适合放进冰箱,比如糖浆剂、混悬剂、乳膏剂等,放入冰箱后,由于周围环境温度降低而影响药效。不同的药品有不同的温度和湿度要求,正确做法是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三:拆除药品包装并自行分装入小药盒以节省空间和方便服用?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贮藏要求的药品,如需避光/遮光保存的药品、易吸湿、易风化的药品等,在拆除外包装后会使药品暴露在不合适的环境下,致使药片发生变质、影响疗效,严重的可能产生有毒物质危害人体。
由此可见,药品的储藏并不是一件小事儿,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要让药品面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窘境,掌握药品的存放能够最大程度上趋利避害,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只有“藏”好药,才能治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