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青少年情绪障碍

文章来源:小儿神经与康复科 作者:许诗浩 发布时间:2025-04-11 阅读次数:

                         

青少年情绪障碍是指青少年在情绪体验、表达和调节方面出现异常或困难的心理问题,常见表现包括:抑郁、焦虑、社交退缩等。近年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业和社交能力产生较大影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老师、家长该如何甄别孩子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

生理变化:孩子出现食欲减退、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等。

情绪变化: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不愿交流等。

行为变化:不服管理、易怒、冲动,甚至出现攻击、破坏、自伤行为等。

学业变化: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学习动力减退、拒绝上学等。

躯体症状:头痛、头晕、心慌、胸闷、不明原因疼痛、发热等。

一般来讲,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家长就要重视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情绪障碍的常见原因:

家庭因素:父母过度期望、家庭冲突、忽视或过度控制等。

学业压力:高强度学习负担、考试焦虑、竞争环境等。

社会环境:互联网过度使用(网瘾)、社交媒体影响等。

生理因素:青春期激素变化、遗传易感性等。

自身因素:自我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能力不足。

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心理健康“防护墙”?

建立良好的日常习惯和作息时间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制定一个平衡学习、休息和娱乐的合适计划,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营养均衡。每天坚持不小于2小时的体育锻炼,跑步、跳绳、球类等有氧运动是最佳选择。

引导孩子认识情绪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引起情绪波动。家长应及时关注引导孩子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深呼吸、画画、写日记或与家人分享等方式来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知道每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积极应对。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地表达。

用爱陪伴孩子,用心互动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家中应该放下手机,尽量多抽时间去陪伴孩子,寻找机会和孩子建立温馨的家庭交流时光,例如一起做饭、整理家务、健身、郊游等。同时拒绝说教和敷衍,要有让彼此身心放松、愉悦的双向互动。

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和肯定

每个孩子都在努力成长,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的正向、明确的、不同形式的表扬与肯定有助于孩子建立信心,同时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怀和父母的支持。孩子的勇气和自行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关注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行为问题,请家长先冷静下来,允许和接纳孩子出现情绪,帮助孩子学会觉察和调节情绪。以身作则,及时觉察和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言传身教,给孩子一个合理宣泄情绪的榜样,做孩子的知音,成为孩子的朋友。

及时发现异常,有需要及时就诊

家长应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互相了解并反馈孩子在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中的问题。如孩子出现明显异常行为,及时向专业医疗机构寻求指导与帮助。

青少年情绪障碍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需要综合干预。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是关键,避免问题恶化至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成绩的好坏不能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守住孩子的生命与健康比分数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