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6月8日至12日,我参与了院党委举办的由党工团骨干参加的白衣天使“红”路行——走进韶山后,又一次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又一次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一个人要经过许多事情,有的转瞬即逝,有的却刻骨铭心,永世难忘,而且时间过得越长,印象就愈加深刻,比如这次走进韶山,感悟颇多,受益非浅。
6月9日上午,韶山冲上屋场上骄阳似火,考得大地发烫。我们一行31人个个挥汗如雨,但没有人在意燥热的天气,满怀着对已故伟人圣地的神往,来到了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诞生地,来到了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冲。
首先来到毛主席铜像广场,老远就看到毛泽东的铜像,高高地耸立于山峰之前,主席身着中山装,手握书卷,微露笑容,神采奕奕,目光炯炯地俯瞰着中华大地。铜像高6米,基座高4.1米。基座上,是江泽民为纪念他老人家100周年诞辰而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大字,金光闪烁,熠熠生辉。我们伫立于铜像前,久久地凝望着气宇非凡的毛主席,他仿佛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一种追怀和敬慕从我心底升起。
参观的人们早已自觉地排好队,有秩序的向主席铜像献上鲜花,鞠躬致敬。我们31人的队伍,在院党委书记李成钦的带领下,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重温了入党誓词。
当我面向主席铜像和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时,不觉心里发热,鼻子发酸,眼睛溢满了泪水。心想:这是共和国的缔造者,是他把中华民族由百年屈辱引向独立富强。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帝王将相可与毛主席相比。毛泽东之雄才大略,光照千秋,德荫后代。
在韶山冲,最难忘的还有瞻仰毛泽东同志的故居。几间黄泥垒成的茅屋掩映在青松翠竹之中,坐南朝北,背山面水,呈凹字形的普通农舍。屋前水塘和南岸水塘相毗邻,绿水莹莹,荷叶飘香,微风过处荡起缕缕涟漪。放眼青山,青松翠竹,清新宜人。
走进故居,里面的摆设一切依旧。主席少年生活的痕迹历历在目。主屋里摆放着的方桌、板凳;卧室里的方形雕花木床、青色粗布蚊帐;天井边房中陈列的农具、粮斗、木称、蓑衣、石磨,经过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褪尽了它原有的色彩。但浮现在眼前的是伟人年少时的智慧和风采。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生活,养成了主席勤劳、勇敢、朴素、苦读的秉性。我完全置身于毛泽东同志的故居里,留心观看着每一件留有毛泽东同志生活、学习、劳作的文物,体会到一代伟人成长的足迹。不由得感叹:这就是世界伟人毛泽东诞生之地,是人们把它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革命的“圣地”!
当我们走出故居,展现眼前的是满眼绿色,大自然的气息使我们心旷神怡,让我们领略到“圣地”灵气和岁月的记忆。斯人已逝,但他的丰功伟绩永存,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短短的三天韶山“红”路行结束了。这几天让我终生难忘,甚至是恋恋不舍。回想起韶山就感到兴奋,见到主席铜像就倍感亲切。来回的途中30多人的团队,一路欢歌一路笑,为自己融入医院这个团队而自豪,为是医院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骄傲,为院党委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而珍惜。通过这次身临其境的教育,今后一定要把革命圣地的灵气带给医院,把伟人的精神、品质、思想牢记于心,并灵活运用于今后的各项工作之中,带领机关总支全体党员干部,不遗余力地为医院明天的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