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代代中国援非医疗队队员从未停下远行的脚步,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用心血乃至生命,诠释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让人道主义精神熠熠生辉。援非医疗,宛如一曲生命赞歌,回荡在中非友好的磅礴史诗里。
按照河南省卫健委统一部署,经过层层选拔和严格考核,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28名队员在参加了半年的全面培训和准备后,将于3月13日离开祖国,奔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执行为期一年的援非医疗任务。28名队员中,有两位来自商丘,分别是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辉及儿科副主任医师张瑛。出征前,两位队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成为中国援赞比亚笫23批医疗队队员,他们感到非常光荣和骄傲。他们一定牢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不忘医者初心,充分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提供医疗服务。
李辉:到现在也不敢告诉年幼的儿女去非洲了
“能够入选援非医疗队我倍感骄傲,这不仅是光荣使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定会全力传承发扬中国医疗队大爱无疆的精神,为非洲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辉告诉记者。
或许是经常聆听老队员的援非记忆,又或许是因为家国情怀和医者仁心的本能,今年41岁的李辉在报名援非工作时分外欣喜。2021年7月份,当李辉得知自己入选了援非医疗队,出于不让家人担心的初衷,他一开始并没有告诉家里人,“参加集中培训时,我告诉家人是去外地进修学习”。
随着赴赞比亚的日子愈来愈近,他小心翼翼地向妻子说了自己的决定。“孩子那么小,你去非洲那么远的地方,让我一个人怎么办。”因为家中尚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李辉理解妻子的顾虑,也深知妻子独自照料孩子的不易。经过沟通后,深明大义的妻子对李辉的选择表示理解和支持。“治病救人是医生的使命,哪里有需要,就应往哪里去。”妻子反复叮嘱李辉要安心工作,不要担心家里。
李辉的女儿12岁、儿子9岁,直到现在,儿女都不知道他去非洲的事情。“他们给我打电话,问我啥时候回去,我只能说快了,都不敢说具体的时间,他们知道我一年多不回来,肯定会哭。”说着,李辉哽咽了。
白衣为甲,使命为矛。“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会牢记嘱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维护好中国医疗队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李辉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无论再苦再难,他们将接力奉献,让白求恩精神在医疗队永驻,让南丁格尔美名在赞比亚传扬,让援非医疗队旗帜永远飘扬在非洲大地。

张瑛:援非是一种情怀 更是一种信念
“人的一生可以平坦,但不能平淡。援非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信念。一位位前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也是我心之所向。”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张瑛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2021年7月,河南省开始征集中国第23批援赞比亚医疗队队员,已经50岁的张瑛毅然报名。“为什么去非洲?”面对亲人、朋友们的疑问,她的回答很实在:“身为医生,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际遇,我想趁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再说了,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
在报名赴赞比亚之前,张瑛特地在网上搜索了大量资料,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越看越有点胆怯。“气候不好,发展落后,社会不稳定,这些看得我心惊胆战。”张瑛说,刚报名时,一直考虑非洲的安全、生活条件和横行的传染病,但集中培训这几个月来,她的心静了,有了新想法,杂念也就没有了,她现在已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技术和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为援非任务顺利完成作出积极贡献。
出国这么长时间,年迈的父母是张瑛心中最大的挂念。“我对父母说,我要跨越半个地球去工作,父亲对我的选择十分支持。”张瑛说,父亲认为国家把艰巨的援外使命交到自己手中,她必须担起责任并对得起这份信任。
据了解,出发前,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他们举行了欢送仪式。仪式上,王春玉副院长作为参加过援外任务的国家医疗队队长,介绍了援外出征的背景和出国前的各项准备情况。王春玉表示,而今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全球疫情蔓延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援外医疗队员们将毅然踏上征程,与非洲同行并肩作战、抗击疫情,成为最美逆行者、新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