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代代中国援非医疗队队员从未停下远行的脚步,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用心血乃至生命,诠释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让人道主义精神熠熠生辉。援非医疗,宛如一曲生命赞歌,回荡在中非友好的磅礴史诗里。
按照河南省卫健委统一部署安排,经过层层选拔和严格考核,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28名队员在参加了半年的全面培训和积极准备后,将于3月13日离开祖国,奔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执行为期一年的援非医疗任务。
3月3日上午,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商丘队员张瑛、李辉接受了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的专访。
“人的一生可以平坦,但不能平淡。援非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信念。一位位前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也是我心之所向。”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瑛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2021年7月,河南省开始征集中国第23批援赞比亚医疗队队员,已经50岁的张瑛毅然报名。“为什么去非洲?”面对亲人、朋友们的疑问,她的回答很实在:“身为医者,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际遇,我想趁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再说了,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
在报名赴赞比亚援助之前,张瑛特地在网上搜索了大量资料,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越看越有点胆怯。“气候不好,发展落后,社会不稳定,这些看得我心惊胆战。”张瑛说,刚报名时,一直考虑非洲的安全、生活条件和横行的传染病,但集中培训这几个月来,她的心静了,有了新想法,杂念也就没有了,她现在已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技术和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为援非任务顺利完成作出积极贡献。
出国这么长时间,年迈的父母是张瑛心中最大的思念。“我对父母说,我要跨越半个地球去工作,父亲对我的选择十分支持。”张瑛说,父亲认为国家把艰巨的援外使命交到自己手中,她必须担起责任并对得起这份信任。

“能够入选援非医疗队员我倍感骄傲,这既是光荣使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定会全力传承发扬中国医疗队大爱无疆的精神,为非洲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辉在接受采访时掷地有声。
或许是经常聆听老队员的援非记忆,又或许是因为家国情怀和医者仁心的本能,今年41岁的李辉在报名援非工作时分外欣喜。2021年7月份,当李辉得知自己入选了援非医疗队,出于不让家人担心的初衷,他一开始并没有告诉家里人。“参加集中培训时,我告诉家人是去外地进修学习。”
随着援医赞比亚的日子愈来愈近,他小心翼翼地向妻子说了自己的决定。“孩子那么小,你去非洲那么远的地方,让我一个人怎么办。”因为家中尚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李辉理解妻子的顾虑,也深知妻子独自照料孩子的不易。经过沟通后,深明大义的妻子对李辉的选择表示理解和支持,“治病救人是医生的使命,祖国哪里有需要,就应往哪里去。”妻子反复叮嘱李辉要安心工作,不要担心家里。
白衣为甲,使命为矛。“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会牢记嘱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维护好中国医疗队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张瑛、李辉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他们将接力奉献,让白求恩精神在医疗队永驻,让南丁格尔美名在赞比亚传扬,让援非医疗队旗帜永远飘扬在非洲大地的上空。
据了解,河南自1973年承担援外医疗队派遣任务以来,先后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61批1240人次,诊治受援国群众720多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4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8600余名,用精湛的技术和无私的奉献,在非洲大地留下了“河南印记”,成为受援国百姓口中“最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