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骨质疏松早知道:守护骨骼健康从识别开始

文章来源:全科医学科 作者:张秀丽 发布时间:2025-03-03 阅读次数:

 

在大众认知里,骨质疏松似乎只是老年人的“专利”,然而,随着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剧,它正悄然威胁着更多人的健康。早期识别骨质疏松,对预防骨折、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有这样一个病例,女,68岁,诉大便用力后出现胸痛,四肢无力。考虑什么病,可能会是心绞痛?心力衰竭?住院检查结果:重度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给予补充维生素D和抗骨质疏松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

一、认识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并非简单的骨头变“松”,而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骼如同人体的“钢筋”,支撑着身体。正常骨骼如坚固的大厦,骨质致密、结构有序;骨质疏松时,骨小梁变细、断裂,骨密度下降,大厦变得千疮百孔,岌岌可危 。

二、早期信号别忽视

疼痛: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常见的早期症状,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这种疼痛往往容易被误以为是劳累或腰椎问题,从而被忽视。

身高变矮、驼背:椎体是人体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椎体骨量丢失,骨强度下降,在身体重量的长期压迫下,椎体易发生压缩变形。起初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身高逐渐变矮,严重时会出现驼背畸形。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老人身高在几年内缩短了3厘米以上,或出现驼背,应警惕骨质疏松 

易骨折: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发生骨折,是骨质疏松较为严重的表现,也是重要的早期提示。日常活动如咳嗽、打喷嚏、弯腰提重物,甚至乘车颠簸,都可能引发骨折,常见于胸腰椎、髋部、腕部等部位。若反复出现非暴力性骨折,务必及时排查骨质疏松 

三、高危人群需警惕

年龄因素: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吸收加速,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升高。男性在70岁以后,骨质流失速度也会加快。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如每天喝大量咖啡、浓茶)、缺乏运动、过度节食减肥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影响钙吸收和骨代谢,增加患病风险。比如长期吸烟会使骨密度降低,过量饮酒干扰钙的正常代谢。

疾病与药物: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药物,会干扰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如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吸收。

四、科学检测早发现

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质疏松诊断金标准,能精准测量骨密度,判断骨量流失程度,预测骨折风险。一般建议女性65岁以上、男性70岁以上常规进行骨密度检测;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绝经后女性、长期服药者等,应提前至50岁左右检测。

风险评估工具: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等简单评估工具,通过询问年龄、体重、是否有脆性骨折史等问题,初步判断骨质疏松风险。虽不能替代专业检测,但可帮助大众初步筛查,若结果提示高风险,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骨质疏松早期症状隐匿,却关乎骨骼长期健康。通过了解早期信号、关注高危因素、借助科学检测,我们能早期识别骨质疏松,及时干预,为骨骼健康筑牢防线,让生活远离骨折困扰,充满活力。

上一条:急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