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简介
程立
副主任医师,现任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河南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常委。河南省医院协会医院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商丘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2004年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神经内科。2012年在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进修神经康复。从医期间,发表国家级及省级论文20余篇论著 。开展了肉毒毒素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引起的肌张力增高、痉挛;开展了包括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迟缓和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吞咽障碍;开展了耳石症的复位治疗及前庭功能的康复治疗,分别获得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技术新业务奖。2010年获“商丘市中青年科技奖”,先后获得医院“十佳医生”、“十佳青年”、“先进工作者”、“医疗技能操作考核评比第一名”等称号。
下腰痛又称下背痛、腰背痛,是以腰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症状群或症状综合征,可为急性或慢性。很多局部及系统性疾病均可出现腰痛,但临床上多见的是脊椎退行性变及急、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腰痛,是骨科及康复门诊遇到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80%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曾有过腰痛的困扰。
890健康小学堂
康复治疗措施
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是治疗下腰痛最常用的方法。腰椎间盘是身体负荷最重的部分,卧床休息可减少椎间盘所受的压力,有利于缓解受压的硬膜囊及神经根水肿。但长时间卧床休息会延缓功能恢复,普遍认为如有必要可短期卧床休息。
2. 物理治疗
下腰痛的物理治疗包括电疗、超声波、冷热疗法、牵引、光疗等,可以改善微循环,并有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有缓解疼痛、抗炎等作用。中频电流疗法产生大量热量,对组织产生足够的刺激,可以抑制感觉神经、提高痛阈,还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缓解疼痛,促进骨骼肌收缩、松弛、软化瘢痕及粘连组织,缓解椎间盘纤损伤,从而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超短波有改善受伤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缓解肌肉韧带痉挛的作用,从而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3.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的目的在于促进受伤组织愈合,纠正脊柱的力学改变,尤其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运动疗法能显著改善下腰痛患者的肌力和疼痛症状,降低复发率。
运动疗法的内容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脊柱活动度训练等。
(1)力量训练主要是指腹肌和背肌的训练,腹肌训练可以增强腹肌肌力,减轻脊柱的负荷,腰背肌锻炼能见效后部韧带的张力,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可以有效防治下腰痛,还可以缓解下腰痛的症状。
(2)耐力训练主要是指有氧运动训练,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其特点是阻力小、重复次数多、持续时间长。
(3)运动疗法制定前应明确诊断,实施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康复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训练内容。
什么因素导致了下腰痛的发生和发展呢?
1.工作环境因素
如果您的工作经常需要抬、拉或是扭转脊柱,就可能导致下腰痛。相反,办公桌前久坐亦会有这样的风险,特别是当您坐的椅子不舒服或是您喜欢斜靠在椅子上的情况下,更会增加下腰痛出现的几率。
2.背包因素
虽然您可能只是携带钱包、双肩包、斜挎公文包,但是因为下腰部承受的压力都来自于上半身的重量,包括您携带的所有物品的重量。因此,过重的背包可能会造成下腰部的肌肉紧张,从而导致下腰痛出现。这种情况常见于每天都需要背包的人群。
3.不合理的锻炼方式
过量的运动以及乒乓球、高尔夫等过度伸展性运动均会导致下腰痛。当您从不运动或是疲劳的状态,过渡到突然开始大负荷运动时,极易诱发下腰痛。
4.不正确的姿势
父母从小就教导我们要“站如松,坐如钟”,这是对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腰背部才能进行最有效的支撑,并得到很好的保护。
如何预防或减少下腰痛的重复发生呢?
1.保持健康的体重。
2.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不推荐骤然的大强度运动。
3.起身时,尽量选择双下肢用力,而不是腰背部用力,降低扭伤几率。
4.确保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工作姿势不会导致腰痛。
5.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提供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增加腰椎在运动时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椎体的微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