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中青年高血压的防控

文章来源:新闻890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9-21 阅读次数:

专家简介

 

360截图20200921095153417.jpg

贺醒,男,2010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胸痛中心协调员,2020年河南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对急性心梗、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论文多篇。

 

一、我国中青年高血压的现状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3.2%,且逐渐趋于年轻化。

男性高于女性,北方高南方低,大中型城市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特点,如北京、天津和上海,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5.9%、34.5%和29.1%。农村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增长速度较城市快。我国队列研究发现,血压130139/8089 mmHg的3559岁人群,在随后15年随访中65%受试者的血压会超过140/90 mmHg,CVD(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倍。我国中青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低于≥60岁的老年人群,45岁以下人群的“三率”更低,亟待改善。

 二、中青年高血压临床特点

·缺乏典型症状,不影响吃不影响喝,不头痛不头晕;  

·多数为轻度高血压;  

·舒张压升高常见;  

·超重/肥胖、合并代谢异常比例高;  

·家庭血压监测比例低,年轻人家中可能有各种电子设备,但往往缺少血压计;  

·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率低,平时连感冒都很少有,没吃过药,即使血压高,也不愿意吃药。

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容量超负荷和大动脉僵硬特点相比,大多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常无明显异常,但外周阻力显著升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重要发病机制,常伴心率加快。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对那些肥胖和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人群。   

基于以上中青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征,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β受体阻滞剂、抑制RAS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可能更有助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

三、危险因素。

1.高钠、低钾膳食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INTERSALT研究发现,研究人群24小时尿钠排泄量中位数增加2.3—100mmol/d),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中位数平均升高 5.7/2.4mmHg。现况调查发现 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平均烹调盐摄入量为10.5g,虽低于1992年的12.9g和2002年的12.0g,但较推荐的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且中国人群普遍对钠敏感。

2.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全球人群全因死亡的风险,同时也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的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北方居民高于南方。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倍。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

内脏型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较为密切,随着内脏脂肪指数的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此外,内脏型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可导致糖、脂代谢异常。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青年人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肥胖超重者越来越多。Framingham心脏研究对5209人进行26年的随访,发现肥胖是心血管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26年后,最重的人群(相对体重>130%)与较轻的人群(相对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