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提醒:隔离期间,需注意这九个心理问题!

文章来源:河南省卫生健康委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27 阅读次数:

新冠疫情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引发较多心理问题。特别是隔离人员,随着隔离时间的累加,会出现一系列精神心理问题:

一是失眠

疫情信息繁多,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会让人产生紧张、焦虑、心烦等现象,进而导致多思和失眠。

第二情绪波动大

会因为疫情的好消息而特别高兴,也会因为坏消息而感到失落。

 

第三是委屈

会反复琢磨过往,感到自己没有犯什么错误,也没有和那些确诊患者、密接者有接触,仅仅是去过同一个地方,或者在一个小区住,就被隔离了,感到莫名的委屈。

 

第四感到恐惧

自己拿不准会不会感染,身体稍有不适,就不停地测体温,感到一点儿不好受,就会想到是不是有症状。

第五易怒

隔离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或是行动受限,不能正常上班等日常生活变故,容易引起愤怒。甚至会对社区工作人员、志愿服务等人员发脾气。

第六兴趣丧失

隔离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玩儿手机,打游戏,看电视,好像这种娱乐没几天就没意思了,总感觉无精打采没有精气神,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

第七担心焦虑

担心家里的老人、孩子出门儿的时候,会不会遇到无症状感染者,或是没有被发现的密接者,甚至会担心家人会被感染。

 

第八对信息过载的烦躁

隔离以后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手机和电视。尤其是手机媒体的信息,当你关注一些负面信息的时候,人工智能系统就会给你推荐类似的大量信息。这样信息过载后,就会对所有的信息都会感到烦躁。

第九对周围不信任感

集中隔离带来的陌生环境,陌生的工作人员,以及对解封的不确定性,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从心理学来讲,这些都不是疾病,而是面对灾难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反应。有的人心理反应会严重一些,对自己的生活、身体、情绪、精神影响大一些;有的人,只是暂时反应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得到缓解。

社会相关部门应认识到维护隔离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责任采取有效、快捷、简便的措施,识别特殊群体、个体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生,并及时采取防护措施。还可以抽调心理志愿者,提供陪伴、倾听,全方位多渠道提供政策解读和相关科普知识等支持,使隔离人员缓解焦虑、恐慌状态,促进其情绪稳定。

在个人层面,可以通过关注科学可靠信息,排除恐慌感,建立对隔离状态的正确心理预期。规律作息,合理安排生活,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掌控好生活节奏,丰富自己的内心。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调节,寻找生活中的小欢喜,积极缓解自我心理问题,比如主动进行亲情沟通,开展八段锦、瑜伽、太极等适当的体育锻炼。

如果是居家隔离,可以在做好日常防护措施的同时,通过增加家庭成员的沟通,做一些亲情互动性游戏,彼此提供心理支持。进行一些做饭、看电视等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参与的活动,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亲密感,增进家庭的和谐氛围。提高个体对于家庭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也可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

最后,提醒隔离人员要警惕上述九个心理问题,提高心理情绪的自我觉察力,及时发现恐慌、焦虑等心理不适,积极寻求帮助,及早接受心理辅导或应急援助,使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发挥出最佳的效果。(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精神心理学主任医师杨勇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