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多年,经常会听到患者咨询:“我父亲/母亲去年得了脑血栓,现在春天/秋天到了,我是不是应该给他/她再冲冲血管了啊?”“我不久前为了预防脑梗塞刚冲完血管,怎么又栓住了呢?”……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脑梗死、脑梗塞、脑血栓等名词的含义,准确地说,脑梗塞、脑血栓这些称呼都不太对,正确的名称是“脑梗死”,也就是因为脑血管的梗阻导致供血区的脑细胞坏死。日常生活中,许多中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非常热衷于到医院打点滴、冲血管,认为我们体内的血管就像一条条河道,年深日久便会沉积下厚厚的泥沙、垃圾,打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可以疏通清理血管,预防脑血栓。在没有罹患脑梗死的时候,我们的血管以及血管内流淌的血液都处于多种平衡之中,他们才能正常工作、运行,发挥应有的生理功能。比如说我们的血液,平时它处在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的平衡中,如果此时我们从外部加入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分解纤维蛋白等作用的药物(我们统称之为“抗栓药物”),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出血倾向。如果静滴抗栓药物的这段时间,侥幸没有发生出血事件,那么为了减轻这种出血倾向,我们自身的保护机制就会启动,增加血液当中的促凝物质,使之与外源性输注的抗栓药物在较高的水平上达成新的平衡。但是静滴抗栓药物一般1—2周就会停药,此时自身产生的促凝物质还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一下就人为造成了自身的血液高凝状态,随时有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的可能——这也是常常在冲血管后不久即出现脑梗死的原因。(注:若在脑梗死急性期,自身血液会发生变化,呈现高凝状态,此时加入外源性抗栓药物就是必要的了。)另外从冲血管的药物来看,大多数是银杏叶、丹参、三七、川芎、红花等中药注射液。这些药物通常通过配体(即药物成分)与受体结合的机制使周围血管的平滑肌变松弛,抑制了血管平滑肌本身存在的紧张性,从而造成血管扩张。由于静滴这类药物会造成全身周围血管都扩张,使患者容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进而容易在原本脑血管明显狭窄的地方造成低灌注性脑梗死。而且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血液内配体的量(即药物的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会导致血管壁上的相关受体数量逐渐减少——这也是身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身体会在这种药物环境下主动减少血管平滑肌上这种受体的数量(医学上称之为受体的“下调”),从而建立新的平衡,防止血管持续松弛。当停药之后,血管紧张度便明显高于未用药时,此时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段在粥样斑块的炎性刺激下,更容易发生局部血管痉挛,从而加剧缺血事件发生的可能。因此,冲血管是不能用来预防脑梗死发生或复发的。没有输几次液就能保证几个月内不中风的神奇效果。血管疾病是一个逐渐形成且长期的过程,单纯通过输液的方式不可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并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其次,对于血管本身有斑块、不能控制的高血压,过度活血化瘀会引起出血。这种所谓的预防方法充其量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安慰。医护人员面对冲血管的错误观点,一定要告知患者其危害。如果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还沉浸在冲血管可以预防中风的神话中,一定要转告他:冲血管防血栓,不可信!预防血管堵塞、脑梗死发生,需要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合理膳食、心情平和、戒烟戒酒、适量运动等基础上,使血压、血糖、血脂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预防脑梗死的发生。而罹患过1次以上脑梗死的患者预防复发,坚持口服抗栓、调脂等药物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