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检测维生素的临床意义

文章来源:分子生物实验室 作者:郑秀霞 发布时间:2023-04-13 阅读次数: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营养物质,是人体六大营养素之一。维生素可以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维生素的缺乏或过量均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导致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孕妇儿童尤为重要。

由于国人维生素普遍摄入不足,也有个别人补充过量。维生素缺乏或盲目地大量补充维生素不仅对身体有害,还影响了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孕妇和儿童须定期检测 我国妇女儿童普遍缺乏维生素A和D,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更加严重,总体缺乏率达到70%。1岁以内的孩子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比率更高,导致出现易惊、多汗、夜哭、方颅、肋骨外翻、前囟增大、O或X型腿等佝偻病的表现。

维生素缺乏的危害

维生素异常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免疫功能,影响儿童智力和生长发育,增加儿童肥胖率等;对孕妇来说,影响孕妇的正常妊娠,过量或者缺乏均会引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严重的还会导致胎儿畸形。 阶段性地进行维生素监测可为孕妇提供妊娠期科学补充维生素指导,提高新生儿体质;为儿童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方案以及疾病的防治措施,助其健康成长;引导科学膳食,真正实现维生素科学合理有效的个体化补充。

缺乏维生素A,可以引起眼部疾病,比如说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症,还会引起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易脱发。缺乏维生素B1,可以引起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2,可以引起口腔粘膜的溃疡,脂溢性皮炎。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可以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乏维生素C,可能引起牙龈炎骨质疏松,点状出血。缺乏维生素D,可以引起佝偻病,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以及手脚痉挛症。缺乏维生素E,可以出现视网膜退变,溶血性贫血,肌无力,神经退行性病变,小脑共济失调。缺乏维生素K,可导致皮肤、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维生素过量也可以出现许多症状。例如一次大剂量注射维生素D或每天大剂量长时间口服维生素D,可以导致维生素D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嗜睡、血尿、全身多处钙化等症状甚至导致有生命危险。

维生素检测方法

传统的维生素检测方法有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但由于每种维生素都有其独特的化学特性,因此传统方法在维生素检测的特异性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区分同一类维生素的不同亚型,检测结果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随着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的出现及应用,将维生素检测水平推向更高的台阶。串联质谱法利用色谱柱,精密度高,且操作简便、灵敏度高。

如何进行通过食物补充维生素?

如果检测缺乏了某种维生素缺乏不是十分严重,可以通过食物进行补充。维生素A:动物肝脏、蛋黄、乳制品和鱼肝油;红黄绿蔬菜,如胡萝卜、南瓜、芥菜、菠菜、芒果、橘子等。 维生素D:海鱼、肝脏、蛋黄、奶油、干酪;维生素D的强化食品等。 维生素E:植物油、麦胚、硬果、种子类、豆类及其他谷类;蛋类、鸡(鸭)、绿叶蔬菜等。 维生素K:坚果、绿叶蔬菜动物肝脏、奶及肉类、鸡蛋、鱼类等。 维生素B9(叶酸):肝肾脏、禽类、鸡蛋;豆类、蔬菜、蘑菇、水果、坚果等。 维生素B12:肝肾脏、肉类、蛋、牛奶、乳制品、蔬菜、豆制品等。

如果严重维生素,症状明显,需要有医生给予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