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28日是第13个“世界肝炎日”。
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
旨在进一步提升全民对肝炎防治问题的关注,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促进早预防、早检测、早治疗等综合措施的落实,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努力消除肝炎的危害。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器官。听着好像很“硬核”,但它其实也脆弱,特别是在病毒面前。截至目前,经临床研究明确的肝脏感染病毒已有5种,都能直接导致严重的肝脏疾病。
哪些肝病是由病毒引起?
目前,由病毒引起的肝病主要是指病毒性肝炎,即由各种肝炎病毒直接引起的肝脏炎症反应,具体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

任何一种肝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引起机体的严重损伤,甚至威胁到生命。我国是乙肝大国,约1/10的人群为乙肝患者。长期罹患乙肝、丙肝,会引起肝硬化;肝硬化结节恶变以后,会发生肝癌。因此,乙肝和丙肝在我国危害相对更大。
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形式为粪—口途径,也称为肠道途径,即被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消化道引起甲肝感染。生活在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很可能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当人们食用未煮熟的牡蛎、蛤、蚝等水产品时,有较高的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风险。甲肝感染的主要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高峰期。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和医源性传播。
(1)血液传播:极少量含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进入人体后即可导致感染,输血、血液透析、器官移植都可以传播。
(2)母婴垂直传播:如果母亲是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携带者,那么在分娩前后会有一定概率传给胎儿。
(3)性传播:与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有无防护的性接触,经破损的皮肤黏膜可以传播乙肝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有着相同的传播途径,即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进行传播。但丁型肝炎病毒极少单独感染,多与乙型肝炎病毒等DNA病毒共同感染。
戊型肝炎则同甲肝一样,也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既往以水型流行最为常见,具有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且多见于有不洁饮食史的人群。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易出现重症戊肝,病死率较高。
怎样预防病毒性肝炎?
1、接种肝炎疫苗
预防病毒性肝炎,接种肝炎疫苗是目前的主要手段。迄今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的有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和戊肝疫苗。
我国曾是HBV高流行区,自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常规免疫程序以来,HBV感染率和肝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2014年,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控制在1%以下,成绩斐然。
2、避免不良行为
预防乙肝和丙肝,以下行为要警惕:
①要慎重使用各种血液制品,避免到不正规诊所治疗。
②在注射药物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③在使用医疗器械时,一定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④避免到不正规的纹身店或美容机构消费。
⑤私人物品单独使用。
⑥对于感染乙肝病毒的备孕妇女,可根据体内病毒量,选择在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阻断母婴传播。
⑦男男同性行为和有多个性伴侣者,均应使用安全套并定期检查。
⑧青少年要接受正确的性教育。
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常见的是经水、食物或日常接触传播。预防主要依靠讲究个人卫生。
①勤换衣服、勤洗澡,勤晒被褥。
②牙刷等私人物品应避免与他人混用。
③应特别加强饮食卫生,如外购的肉类熟食,必须充分加热后再吃,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规范化治疗,肝炎不可怕
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遵从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定期随诊复查,切忌自行停药或轻信虚假广告,以免加重肝功能损害。
甲肝和戊肝绝大多数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经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半年内可完全康复。极少数重症患者有肝衰竭危险。
乙肝容易转为慢性,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完全清除乙肝病毒,但经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阻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患者应遵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并坚持定期检查,以确保治疗效果。相反,任意选药、随意换药、自行停药,以及不按时复诊检查,均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病情反弹或复发。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切勿轻信过度宣传和虚假广告,以免造成病情延误和经济损失。
丙肝也容易转为慢性,经过规范全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病毒性肝炎虽然病毒类型多,但经规范化治疗后,大多数可治愈或控制病情进展,所以患者不必“肝”着急,要有信心战胜病毒。温馨提示,所有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应避免酗酒、吸烟、不合理用药等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做一个“肝”净的护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