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又称中风,包括缺血性卒中(占比约80%)和出血性卒中(占比约20%),以突然起病、迅速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经济负担高等特点。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头号杀手”。
很多人认为,输液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进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在基层医院或社区医疗服务站,采用每年秋冬季节定期输液预防卒中,但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利于脑卒中的有效预防,有出血性脑卒中倾向的患者危害更大。
温差的改变是导致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寒冷的天气会促使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正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老人在季节交替之际,要注意保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情绪、定期检查和治疗原发病等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是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破裂和房颤等心脏疾病导致心脏内血栓脱落后堵塞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表面是由胶原纤维、蛋白聚糖以及平滑肌细胞组成的纤维帽,内部是脂质核心。这些成分不能被现有的任何药物溶解,所以无论什么药物都不能达到短期内改善动脉硬化和疏通血管的作用。常用的定期输液的药物包括丹参、血栓通、疏血通等一些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的中成药物。这些药物无有效的抗凝作用,虽然短时间内的药物输入可能有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但随着药物很快被代谢掉,其作用也会消失。
输液治疗会增加心脏负担,并带来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除此之外,部分人在输液后会产生明显的心理安慰和暗示作用,感觉有了莫名的保障,从而自行停用阿司匹林、降压药物、降糖药物等,或者放心地抽烟、喝酒,这样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
如何正确预防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呢?
1、积极治疗心脏病 房颤、心衰、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多种心脏疾病,均显著增加脑梗死的发生。其中房颤使脑梗死的风险增加4~5倍。如果患有上述心脏疾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心内科积极治疗。
2、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人群的脑梗死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2倍,并且2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死于脑梗死。控制血糖最重要的是长期使血糖达标。
3、控制高血压 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相对发病风险增加30%。高血压的基础治疗是减少食盐和油脂的摄入等生活方式改善,必要时应该在神经内科或心内科医师的指导下联合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4、保持乐观心态 斤斤计较、遇事易怒、焦虑抑郁等会使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增加2.2倍。当怀疑存在心理问题时,应该到神经内科或心理科寻求专科医师的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5、戒烟 吸烟会使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对风险增加90%。有研究表明,每天只吸1支烟的人,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风险是每天吸20支烟的一半左右。因此应该以完全戒烟为目标,而不是仅仅减少吸烟量。
6、戒酒 酗酒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并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直线上升。同时,酒精也显著增加肝癌、直肠癌、口腔癌、咽喉癌、乳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
7、治疗高血脂 血脂异常和脑梗死发生显著相关。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血脂异常的治疗基础也是改善生活方式,并非所有的高血脂都需要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8、减肥 肥胖人群的脑梗死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2倍。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衡量体重是否正常的可靠指标,其正常值为18.5~23.9,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
9、规律运动 规律运动使脑梗的发生率下降40%。运动同时还可以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血糖,并减少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规律运动是最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方法。10、合理健康饮食。
10、地中海饮食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心血管疾病、痴呆症等疾病的发生。地中海饮食以天然营养物质为基础,包括多吃新鲜果蔬和鱼类、坚果、全谷物;减少红肉(牛肉、羊肉和猪肉等)、脂肪、食盐和糖的摄入;用橄榄油代替其他食用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