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的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
抽动障碍目前病因未明,社会环境及生物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药源性因素,由于长期或大量服用中枢兴奋剂和抗精神病药物,如利他林、哌甲酯等可能引起本病。
抽动经常导致病人缺乏自尊,家庭生活、社会形象、学习和工作表现受损及适应困难。所有形式的抽动豆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件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
目前报道: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综合估计,学龄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患病率为0.34%--7.7%,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患病率为0.27%——4.72%,Tourette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37%--0.71%。男孩多见,男女比例6~9:1,发病高峰在6~10岁,各年龄组患病率以9--10岁组为最高。
抽动障碍的表现形式多样,同时又分为简单性抽动和复杂性抽动,具体表现形式可参照下表:

抽动患者及其家属面临的问题不止是临床症状的多样性,还有其病程的迁延。由于慢性抽动和TS属于慢性疾病,所以对于患者和家庭来说长期有效的接受临床医师的治疗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抽动障碍的治疗应以及时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里治疗、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为原则。一般有躯体不适、社会及学校适应功能受影响时,应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氟哌啶醇、硫必利、可乐定透皮贴、阿立哌唑等。近年来,有许多中药、针灸被报道用于治疗抽动障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除药物和心理治疗外,还应注意妥善安排日常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紧张疲劳,适当参加一定的体育和文娱活动,使患儿尽量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含咖啡因的饮料可加重抽动症状,食品添加剂等可促使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为此,对这些儿童的食物应避免应用食物添加剂、色素、咖啡因和水杨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