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堂

粉状药物安全服用指南:从“杨迪干吃蒙脱石散”事件说起

文章来源:药学部 作者:褚娜英 发布时间:2025-09-03 阅读次数:


近日,艺人杨迪在高铁上干吞蒙脱石散后险些窒息的事件登上央视新闻——他刚把药粉倒进喉咙,粉末瞬间遇水膨胀,糊住气管导致窒息3秒,靠剧烈咳嗽才逃过一劫。虽然当事人幽默回应“别学我”,但这一事件却暴露了许多人对粉状药物服用方式的认知误区。今天,我们就来科普粉状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保障用药安全。

一、为什么粉状药物绝不能干吞

1. “致命性窒息风险”:药粉遇唾液迅速膨胀(如蒙脱石散吸水后体积可扩大数十倍),直接堵塞气道。杨迪描述的“水泥封喉”感正是因此产生,严重时可导致缺氧昏迷甚至死亡。  

2. “黏膜损伤”:干燥粉末黏附在咽喉、食道黏膜上,可能引发炎症或溃疡。曾有9岁患儿因干吞蒙脱石散,导致药物在胃内结块形成高密度异物,最终需胃镜取出。  

3. “药效大打折扣”:以蒙脱石散为例,需加水调成混悬液才能均匀覆盖肠道黏膜。干吃会使药物分布不均,疗效降低50%以上。  

二、粉状药物的正确服用方式

粉状药物的正确服用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药效的发挥,还涉及用药安全。具体方法会因药物种类、处方要求和药物说明书的不同而有差异,以下是一般性的正确服用步骤:

1.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和医嘱: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说明书会明确告知该药物的具体服用方法、剂量、溶媒(用什么溶解)、水温、服用时间(饭前、饭后、空腹等)、禁忌症等。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示服用,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改变方法。

2.准备合适的溶媒:

温水:这是最常见且最安全的选择。通常使用室温或微温的开水(40℃以下,手感微温或不烫),避免使用过热的水。

冷水:少数药物可能需要用冷水冲服,说明书会特别注明。

特定液体:极少数药物可能需要用牛奶、果汁或其他特定液体送服,但这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或说明书。不要随意用牛奶、果汁、茶、咖啡、碳酸饮料等冲服药物,因为它们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吸收或增加副作用风险,除非说明书或医生明确允许。

用量:使用说明书或药品附带的量杯量取准确量的溶媒。水太少可能导致药物浓度过高、难以溶解、口感过差甚至刺激食道;水太多则可能导致一次喝不完,影响剂量准确性。以蒙脱石散为例,1袋药粉(3克)配50ml温水(半杯)。

3. 溶解药物:

将准确剂量的粉状药物倒入一个干净的杯子或容器中,倒入量取好的溶媒。

充分搅拌:用干净的勺子或搅拌棒彻底搅拌,直到粉末完全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确保没有未溶解的药粉沉在杯底。

注意:有些药物可能不能完全溶解,会形成混悬液(看起来浑浊,有颗粒悬浮)。对于这类药物,说明书通常会注明“摇匀后服用”。在每次服用前都需要充分摇匀,以保证每次喝下的药量均匀准确。

4. 立即服用:

药物溶解或混悬液摇匀后,尽快一次性喝完。不要放置过久,以免药物成分发生变化、降解或污染。确保喝下全部溶液,以保证服用足量药物。可以再用少量溶媒(如温水)冲洗杯子并喝下,确保不残留药液。

5. 服用后:可以喝少量清水漱口,清除口腔内残留的药味。按照说明书或医嘱要求决定是否需要进食(如某些药要求饭后半小时服,某些要求空腹服等)。

三、特别重要的注意事项

1. 剂量准确:粉状药物,尤其是需要自行分包的散装药粉,或是儿童使用的冲剂,必须精确量取剂量。务必使用药品附带的专用量勺或量杯,不要用家用汤匙、茶匙等替代,这些容器容量不标准,误差很大。如果是将大包粉剂分次服用,务必在药师指导下或严格按照说明书方法分装,确保每次剂量准确。

2. 水温控制:

绝大多数粉状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冲剂、益生菌、酶制剂、部分维生素)严禁用开水冲服!高温会破坏有效成分。务必使用温水或凉开水。如果说明书没有特殊要求,用室温水或手感微温的水(低于40℃)是最稳妥的选择。

3. 不要干吞:绝对不要将粉状药物直接倒入口中干吞!这极易导致药物残留在食道,可能引起严重的食道刺激、炎症甚至溃疡。同时也难以保证剂量准确,且容易呛入气管。

4. 溶媒选择:

除非说明书或医生明确指定,否则只用温开水。

5. 儿童用药:

严格按儿童体重或年龄计算剂量,使用专用量具。注意药物的口感和儿童的接受度,但不要随意用果汁等调味(除非医生允许)。可以询问药师是否有改善口感的方法。确保儿童完全服下规定剂量。

联用其他药物要牢记“时间隔离”,粉状药物吸附力强,若与其他药同服可能降低药效:  

- 抗菌药(如诺氟沙星)→ 先吃抗菌药,2小时后再服蒙脱石散;  

- 益生菌→ 服完蒙脱石散间隔4小时再吃益生菌,避免活菌被吸附;  

- 口服补液盐→ 至少间隔2小时。  

杨迪事后自嘲:“以前怕迟到,现在怕迟‘倒’。” 他用一场惊魂3秒换来的教训,恰恰提醒所有人:说明书不是摆设,而是“保命手册”。一杯水、一分钟的调配时间,换来的不仅是药效,更是生命安全。


粉状药物安全服用指南:从“杨迪干吃蒙脱石散”事件说起

文章来源:药学部 作者:褚娜英 发布时间:2025-09-03 阅读次数:


近日,艺人杨迪在高铁上干吞蒙脱石散后险些窒息的事件登上央视新闻——他刚把药粉倒进喉咙,粉末瞬间遇水膨胀,糊住气管导致窒息3秒,靠剧烈咳嗽才逃过一劫。虽然当事人幽默回应“别学我”,但这一事件却暴露了许多人对粉状药物服用方式的认知误区。今天,我们就来科普粉状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保障用药安全。

一、为什么粉状药物绝不能干吞

1. “致命性窒息风险”:药粉遇唾液迅速膨胀(如蒙脱石散吸水后体积可扩大数十倍),直接堵塞气道。杨迪描述的“水泥封喉”感正是因此产生,严重时可导致缺氧昏迷甚至死亡。  

2. “黏膜损伤”:干燥粉末黏附在咽喉、食道黏膜上,可能引发炎症或溃疡。曾有9岁患儿因干吞蒙脱石散,导致药物在胃内结块形成高密度异物,最终需胃镜取出。  

3. “药效大打折扣”:以蒙脱石散为例,需加水调成混悬液才能均匀覆盖肠道黏膜。干吃会使药物分布不均,疗效降低50%以上。  

二、粉状药物的正确服用方式

粉状药物的正确服用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药效的发挥,还涉及用药安全。具体方法会因药物种类、处方要求和药物说明书的不同而有差异,以下是一般性的正确服用步骤:

1.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和医嘱: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说明书会明确告知该药物的具体服用方法、剂量、溶媒(用什么溶解)、水温、服用时间(饭前、饭后、空腹等)、禁忌症等。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示服用,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改变方法。

2.准备合适的溶媒:

温水:这是最常见且最安全的选择。通常使用室温或微温的开水(40℃以下,手感微温或不烫),避免使用过热的水。

冷水:少数药物可能需要用冷水冲服,说明书会特别注明。

特定液体:极少数药物可能需要用牛奶、果汁或其他特定液体送服,但这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或说明书。不要随意用牛奶、果汁、茶、咖啡、碳酸饮料等冲服药物,因为它们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吸收或增加副作用风险,除非说明书或医生明确允许。

用量:使用说明书或药品附带的量杯量取准确量的溶媒。水太少可能导致药物浓度过高、难以溶解、口感过差甚至刺激食道;水太多则可能导致一次喝不完,影响剂量准确性。以蒙脱石散为例,1袋药粉(3克)配50ml温水(半杯)。

3. 溶解药物:

将准确剂量的粉状药物倒入一个干净的杯子或容器中,倒入量取好的溶媒。

充分搅拌:用干净的勺子或搅拌棒彻底搅拌,直到粉末完全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确保没有未溶解的药粉沉在杯底。

注意:有些药物可能不能完全溶解,会形成混悬液(看起来浑浊,有颗粒悬浮)。对于这类药物,说明书通常会注明“摇匀后服用”。在每次服用前都需要充分摇匀,以保证每次喝下的药量均匀准确。

4. 立即服用:

药物溶解或混悬液摇匀后,尽快一次性喝完。不要放置过久,以免药物成分发生变化、降解或污染。确保喝下全部溶液,以保证服用足量药物。可以再用少量溶媒(如温水)冲洗杯子并喝下,确保不残留药液。

5. 服用后:可以喝少量清水漱口,清除口腔内残留的药味。按照说明书或医嘱要求决定是否需要进食(如某些药要求饭后半小时服,某些要求空腹服等)。

三、特别重要的注意事项

1. 剂量准确:粉状药物,尤其是需要自行分包的散装药粉,或是儿童使用的冲剂,必须精确量取剂量。务必使用药品附带的专用量勺或量杯,不要用家用汤匙、茶匙等替代,这些容器容量不标准,误差很大。如果是将大包粉剂分次服用,务必在药师指导下或严格按照说明书方法分装,确保每次剂量准确。

2. 水温控制:

绝大多数粉状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冲剂、益生菌、酶制剂、部分维生素)严禁用开水冲服!高温会破坏有效成分。务必使用温水或凉开水。如果说明书没有特殊要求,用室温水或手感微温的水(低于40℃)是最稳妥的选择。

3. 不要干吞:绝对不要将粉状药物直接倒入口中干吞!这极易导致药物残留在食道,可能引起严重的食道刺激、炎症甚至溃疡。同时也难以保证剂量准确,且容易呛入气管。

4. 溶媒选择:

除非说明书或医生明确指定,否则只用温开水。

5. 儿童用药:

严格按儿童体重或年龄计算剂量,使用专用量具。注意药物的口感和儿童的接受度,但不要随意用果汁等调味(除非医生允许)。可以询问药师是否有改善口感的方法。确保儿童完全服下规定剂量。

联用其他药物要牢记“时间隔离”,粉状药物吸附力强,若与其他药同服可能降低药效:  

- 抗菌药(如诺氟沙星)→ 先吃抗菌药,2小时后再服蒙脱石散;  

- 益生菌→ 服完蒙脱石散间隔4小时再吃益生菌,避免活菌被吸附;  

- 口服补液盐→ 至少间隔2小时。  

杨迪事后自嘲:“以前怕迟到,现在怕迟‘倒’。” 他用一场惊魂3秒换来的教训,恰恰提醒所有人:说明书不是摆设,而是“保命手册”。一杯水、一分钟的调配时间,换来的不仅是药效,更是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