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些食欲旺盛、即使吃了很多东西也没有饱腹感的孩子。长期被饥饿折磨。然而一旦放开饮食,他们又会暴饮暴食,面临过度肥胖。他们就是吃不饱的孩子“小胖威利”。
一、什么是小胖威利综合征?
Prader-Willi综合征(PWS)又称普拉德-威利综合征,俗称小胖威利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15号染色体q11.2-q13上父源基因功能缺陷引起。Prader-Willi综合征发病率为1/30000~1/10000。目前没有办法根治,只能对症治疗,且需要终身的照料和监管,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二、小胖威利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小胖威利综合征是由于父源染色体15q11.2-q13区域印记基因的功能缺陷所致。根据基因缺失的类型可分为四大类:
1、父源染色体缺失:约占65%~75%,是因父亲的第15号染色体15q11-q13区域有一非遗传性的微小缺失,该区域涉及5-6Mb,根据近端断裂点不同分为I型和II型缺失。
2、母源单亲二体:20%~30%,两条15号染色体未分离,在受精后形成三倍体。而三倍体无法存活,为了自救会随机丢弃一条染色体形成二倍体。这时,若丢弃的为父源染色体,则可导致母源单亲二体。即父源15q11.2-q13区域的等位基因缺失。
3、印记中心微缺失及突变:约占2%~5%,是由于父源染色体15q11.2-q13关键区域发生基因突变,使其PWS区域基因无法表达。
4、其他:包括父源染色体的罗伯逊易位等。
三、小胖威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小胖威利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在不同阶段小胖威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胎儿期到3岁:胎动减少,新生儿肌张力低,可因吸吮无力、喂养困难而导致发育缓慢或停滞,早期即可出现运动、语言发育落后。
3岁~10岁:特征性面容渐渐突出,贪食但缺乏饱腹感,儿童期超重或肥胖,认知、运动及语言发育无法达到正常水平。
10岁~18岁:明显的行为问题,饮食摄入失控、代谢率低导致向心性肥胖及肥胖相关并发症:青春期发育延迟。
成人期:身材矮小,生活质量和生存情况取决于成人期肥胖的程度、肥胖相关并发症以及相关的行为精神问题。
四、小胖威利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小胖威利综合征相应的遗传学检测方式包括基因芯片、甲基化检测及基因测序。PWS的确诊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检测。
小胖威利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目前暂无治愈办法,但通过综合管理和干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改善,具体方法如下:
1、饮食管理:饮食和营养管理是控制PWS患者体重的关键。限制摄入量、提供均衡营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是有效的管理策略。
2、性腺发育不良:隐睾和外生殖器不良可以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也可以性激素诱导促进和维持青春期发育。
3、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治疗可以改善身高和体脂成分。通过使用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线性生长并减少脂肪堆积。
4、其他内分泌问题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问题等也需要得到适当的管理,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确定。
五、如何预防小胖威利综合征的发生
小胖威利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在孕期可出现胎动减少,羊水过多等表现,孕期需定期产检,必要时通过羊水穿刺检测胎儿染色体15q11.2-q13区域的情况,明确胎儿是否患有小胖威利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