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人物故事(4)

文章来源:<a href='http://' target=_blan 作者:记者 秋影 发布时间:2012-02-27 阅读次数:

 

李秀武,1930年10月17日出生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叫圣保罗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就读于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现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小儿科当医生,后又到传染科当医生。1978年,他转业回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叫专医院)传染科工作,1992年退休后又到专家门诊上班至70岁。
李秀武见证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发展。他生于此又长于此,对市第一人民医院有着深厚的感情。李秀武的父亲1923年到圣保罗医院工作,他的岳父当时也在该院工作。大山的祖父饶大夫1925年离开圣保罗医院后,1928年加拿大医生郭海博(中文名)来到圣保罗医院,既当妇科医生又任院长,住在饶大夫一家住过的小洋楼里。
1938年,日本鬼子侵略商丘时,郭海博带领医护人员把圣保罗医院改为难民所,让3000多名古城民众在此避难,其中包括60多名受伤的中国士兵。郭海博还为圣保罗医院设计了第一盏无影灯,由李秀武的父亲制作,这盏无影灯一直用了近50年。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李秀武一家与郭海博家的友谊一直持续着。郭海博的女儿芭芭拉与李秀武同岁,李秀武、李秀武的妻子王亚丽与芭芭拉是童年好伙伴。郭海博走后,李秀武的岳父断断续续与郭海博通了50年的信。1980年,李秀武的岳父母与三女儿一起去探望在美国当医生的二女儿,4人抽时间到加拿大访问了郭海博。从1981年到1986年,李秀武接着与郭海博通信。郭海博1988年去世,享年95岁。
2008年 郭海博的外孙戴瑞克作为加拿大奥委会的官员,与作为加拿大北京奥运会代表团特使的大山不期而遇,谈话间两个人才知道其祖辈与商丘的渊源。2008年7月,戴瑞克受其母亲芭芭拉之托来到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访问,为其担任翻译的是李秀武的小女儿。李秀武家与郭海博家3代人的友谊还在延续。去年5月,年事已高的芭芭拉通过电子邮件传来五六十张当年的照片,其中有一些照片是当年芭芭拉在圣保罗医院与王亚丽姐妹的合影。
今年82岁的李秀武身体很好,精神气十足,自称是80岁的年龄,70岁的模样,60岁的体力,50岁的心态。退休后,他旅游走遍了全国的每一个省、市、自治区。他生活规律,不抽烟,不喝酒,爱好书法和跳舞。他每天下午都去老年人活动点跳交谊舞。至今,他还坚持学英语。2007年,大山的父亲和姑姑访问市第一人民医院时,他还与大山的父亲一起唱英语歌,用英语对话。
李秀武称自己是“生活规律睡眠足,知足常乐不言愁”。他的口头禅是:“我跳舞,我健康,我快乐,我长寿。”
(原载2012年2月27日《京九晚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