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人物故事(17)

文章来源:<a href='http://' target=_blan 作者:记者 宋云层 发布时间:2012-05-17 阅读次数:

 

“如果不是及时来到北关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我的骨头估计早沤烂啦。”提起当年生孩子难产的事,家住睢阳区古宋办事处老南关村的王秀玲老人说。
老人说,42年前,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因为已经生养了好几个孩子,她说什么也不想再要这个孩子了,因为那时候养孩子是个问题,大人还吃不饱,孩子生下来拿什么养。那时候没有人工流产,为了能把孩子打掉,她故意用布条裹紧肚子,故意下地干很重的活,但胎儿还是顽强地一天天长大。
以前生孩子不是去医院,都是由本村经验丰富的老太太帮忙接生,王秀玲老人的前几个孩子也是在家生的。这次到了临产的时候,她照旧在家生,可肚子疼了两天,疼得直喊了两天两夜孩子也没生下来。帮忙接生的大娘告诉她,这次孩子胎位不正,不好生。“再生不下来孩子就会被憋死在肚子里的。”好心的邻居提醒她。她当时就想:“反正也不想要这个孩子,即使生下来孩子不成,自己也不心疼。”
谁知第三天她身体状况急剧下降,眼看着大人也不行了。“孩子保不住就算啦,这可不能把大人的命再搭进去。”丈夫就赶紧向生产队借了10块钱,用架子车拉着她来到了当时的北关医院。
赶到医院后,医生赶紧把她推进了产房,只见医生在她肚子上用手使劲一推,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可能是在肚子里憋得时间太长了,孩子浑身黑紫,生下来一声也不哭。医生提着孩子的两只小脚丫,使劲拍打,并赶紧抢救。她当时就想,孩子算活不成了。过了半个多小时,她听到了小孩的哭声,医生把一个小男孩放在了她身边,孩子被抢救过来了。医生说,孩子是横在了肚子里,当然生不出来,如果再来晚一会的话,母子的性命都难保。
现在儿子已经40多岁了,一家三口幸福美满。王秀玲也成了享福的老太太,得以安度晚年。“如果当年不是来到了这家医院,我们娘俩的命那时候就交待了,也没有小儿子那一家子了,我也过不上这么好的日子。”王秀玲笑着说。
(原载2012年5月17日《京九晚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