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终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题记
对这本书感兴趣,源自于之前看的由张艺谋1994年拍摄的电影《或者》。买了余华的《活着》原著之后便利用一个清闲的午后,一口气读完了。书名“活着”,看似简单的两个字蕴含了无穷的力量,仿佛一个人背负着巨石重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硬生生的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活着”。余华在序中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是来源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使用第一人称的倒叙手法,“我”在乡下遇到了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老人给“我”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富贵是一个富家少爷,把所有家产赌光输净,沦为一无所有的佃户,接着又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后侥幸存活。他有一儿一女,女儿是个哑巴,却聪明勤劳,家里虽然没钱却执意供儿子读书。文化大革命时因为是彻地的无产阶级,没有遭到迫害。女儿凤霞也嫁了出去,日子过得稍微有些起色,原以为他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从此就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真正的苦难才刚刚开始。儿子有庆在医院被抽血致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得败血症而亡,待在他身边任劳任怨一辈子的妻子家珍也得软骨病病死,接着女婿二喜工伤亡故,由他一手带大的外孙也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所有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在这个世上。福贵经历了那么多亲人的病故,也老了,怎样好好的“活着”成了最奢侈的难题。
书里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本身就蕴含了无穷的力量,如果活着是为了其他事物而活,那么当那些事物都消失以后我们该如何活下去?死亡就是真正的解脱吗?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死是众生必然的结果,所以执念不过是过眼云烟。
福贵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没有“消极避世”也没有“隐遁江湖”,他依然过着他的生活。几亩田地几头黄牛几分念想,与他一起鲜活的活着。那个在夕阳下吆喝着黄牛归家的老人,丝毫看不出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心上被生活戳的沟壑难平,可是依然对着生活微笑。余华在书的最后说,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暗的降临。福贵是大地的孩子,生于土地也归于土地,承袭了土地的伟大和隐忍,秉持了土地的静默与坚强。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福贵的一生也可以说经历了这三种境界,最后返璞归真。
余华用平静的近乎冷酷的笔触,用他哲学式的思考,为我们篆刻出了名为“活着”的血肉丰盈的雕塑。在这个雕塑里我看见了人生悲苦,看见了生命的柔韧,看见了命运与岁月交错展现出的不动声色的力量。里面蕴含的悲怆,像被闷锤重击胸口,无法喘息的痛,说不出的伤。作者韩文版自序中一段话,是对本书最好的诠释。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人世飘零,我们乘坐着命运的竹筏,如浮萍一般在海上飘荡,或许我们控制不了方向,也阻挡不了风暴,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心如磬石的屹立不倒,任它风吹雨打,我虽飘零,我自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