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读《跟病相处的学问》有感

文章来源:肿瘤三病区 作者:宋琳琳 发布时间:2016-03-09 阅读次数:

 

吃过晚饭,坐在沙发上休息,无意中瞥见桌角《健康时报》上有一篇《跟病相处的学问》,忽然感了兴趣,反复阅读了几遍,发现文章虽然不怎么深奥,但很实在,感受很深,启发很大。

文章指出,怎样面对疾病?小题大做者有之,过犹不及者有之,安之若素者有之。着重指出对待疾病的态度会影响到疾病的预后。文章从怎样对待疾病入手,提出了“接纳”就是接受生病的自己,接纳生病的事实,以客观的态度认识自己,认识疾病,增强与疾病斗争的意识,树立带病生存的信念,才是最聪明的处病哲学。

文章还提出:“自助,得过且过。”既然已经如此,是该自暴自弃,还是做好自己?如果真的时日不多,医生会直接说想干嘛就去干嘛,想吃什么就去吃什么。但是如果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要有“得过且过”的打算。无论面对什么疾病都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只有坦然面对,乐观处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文章最后引用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一句话:“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或许,这也是对处病哲学的最好诠释吧。

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贯穿到我日常护理工作中去?如何用文章的观点去指导我今后的工作?我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开导。首先要做到爱护本职工作,毕竟肿瘤患者本身就是多愁善感的弱势群体。要经常找病人谈心,用交谈,闲聊的方式有意识的将文章的观点灌输给病人,使他们从主观上接受这种理论,认同这种观点,树立正确的处病观。经常用一些正能量的例子让他们在治疗期间看到希望,增强他们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念。让他们认识到:别人行,我也一定能行。

二是引导。要协助引导病人家属做好对患者的安抚工作。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确实,照顾一个长期生病的人很辛苦,再加上长期患病性格有点扭曲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有时候家属可能会感到委屈,产生厌倦情绪。我们要引导家属用割舍不掉的亲情去感化他们,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变得坚强,去珍惜生命,努力坚持与疾病做斗争。

三是学习。平常除了要经常学习提高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如心理学。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同时还要学会借鉴本院和外地的先进经验,来改进或弥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通过我们的努力或许延长不了患者太久的生命,但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样才不愧于我们“白衣天使”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