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秘密”:儿科护理是所有护理种类里最忙、最累、最苦、风险最大的岗位。
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有这样一位出了名的“拼命三郎”:16年来,她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好学的意志,敢闯敢干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爱心,赢得了周围同事的肯定和支持,更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和认可。她,就是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一病区护士长李萍。
2004年,院领导点名让李萍代表科室到郑大三附院进修新生儿科业务,2005年新生儿科创建,2006年7月22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成立。十年来,新生儿科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这期间,科室的发展和壮大蕴含了李萍多少心血和汗水,承载了她多少付出和努力,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科室的成长饱含了她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同时也见证了她的成长。
熟悉李萍的人从来没听她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有些护士还偷偷给她起了一个外号:“铁人。”
同事们清楚地记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正式成立的当天,晚上就收治了9名患儿。第二天,患儿总数达到40多人,可是当时科室总共才9名护士,再加上起步初期设备有限,又要确保每一位患儿得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辛劳情况可想而知。天天加班加点对科室护士而言是家常便饭,每日人均工作时间达到16个小时。作为技术骨干,李萍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还要肩负着给科室护士、护理员做好带教工作,并负责开展科室新技术、新业务培训。有一次,发烧烧到39摄氏度李萍还坚守在岗位上,科领导心疼地让她回家休息,她还是硬挺着直到把工作完成。由于长期熬夜,经常双眼通红的她到眼科检查,眼科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眼角膜已经发生变性……
2005年年初,一位张姓的早产患儿生命垂危,家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其抱入新生儿科。患儿入院后被立即抢救。随后,患儿住入科室仅有的一台暖箱中,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坏死性结肠性小肠炎、新生儿败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相继出现。当时新生儿重症监护科尚未成立,外出进修新生儿重症监护回来的李萍连续两周日夜守护在患儿身旁,进行精心护理。功夫不负有心人,患儿终得成功救治、转危为安。这次救治大大提升了李萍对护理事业的更加热爱。如今这名患儿已十岁,一次偶遇,患儿的父母立刻认出了李萍,欣喜地告诉她,孩子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健康,学习优异。
2006年,在科室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受科主任、护士长的委托,李萍要给全科医护人员培训新生儿气管插管术、新生儿复苏术、血气分析仪以及呼吸机的应用等新技术。为了能够高标准完成任务,确保医疗护理质量,李萍在家中客厅睡了一个月之久。由于怕影响家人休息,又不想浪费练习时间,夜晚李萍就在家中客厅里练习,困了就在沙发上躺一会,醒了就起来接着练习。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全科人员均熟练运用这些技术为止。
直到现在,身处管理岗位的李萍也从未间断过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新技术、新业务、新设备的操作培训和示范,在业务技术发展上起到了学科带头作用,操作中能够做到胆大心细,从业以来从未出现过差错和不良事故。多次荣获“学习型护士”、“十佳护士”、“十佳青年”、“优秀总带教老师”、“先进工会积极分子”、“六项全能技术操作能手”等荣誉称号。
(原载2015年9月15日《商丘日报》第B4版)